兴趣在幼儿舞蹈中的重要性
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促进职业院校紧跟企业“走出去”步伐,培养国际化人才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西部地区由我国对外开放的末梢变为前沿阵地。培养国际化人才,为西部地区产业升级和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已经成为西部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因此,分析西部职业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要性和遇到的困境,并提出针对性的突破策略,对提升西部职业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西部职业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西部职业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是产业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一种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的教育类型。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优化调整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结构。当前,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步伐加快,迫切需要西部职业院校为其培养一大批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一是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的需要。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要提升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水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实施西部地区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改造,培育符合西部地区实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整体规划引领下,西部各省区也将推进产业升级作为“十三五”地方产业发展的核心工作。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期间,广西要在产业转型升级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动工业化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比重持续提升,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工业增加值要由2015年的6338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9100亿元,年均增长7.5%,科技进步贡献率由48%提高到55%。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意味着生产的技术含量和工艺要求将日趋提高,对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也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西部职业院校通过开展中外办学合作,引入和吸收国际先进职教理念、资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是满足产业升级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是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的现实需要。二是西部地区企业走出去的需要。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优质产能走出去是我国深化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西部地区具有沿边和沿江的区位优势,是我国深化对外开放的重要区域。西部各省区市均将深化对外开放,促进有实力的区域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列为“十三五”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期间,广西要进一步发挥和拓展广西独特的区位优势,全面履行中央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基本建成国际通道、战略支点、重要门户,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推进广西钢铁、汽车、工程机械、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和重大项目开发建设。西部地区推动产能国际合作,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需要有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因此,西部职业院校主动发掘和服务“走出去”企业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人才,对西部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西部职业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是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主题已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西部职业院校由于所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相对落后,发展起步较晚,内涵建设基础薄弱。而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推进西部职业院校内涵升级的可行路径。一是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可以促进西部职业院校内涵提升。高职院校培养出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必须对接和吸收国际先进的技能人才培养理念和标准,开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和建设,从而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培养条件支撑。而这一过程也是职业院校内涵提升的过程。因此,培养国际化人才是西部职业院校深化内涵建设,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二是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可以拓展西部职业院校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培养国际化人才可以推动西部职业院校着眼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除了与国内发达地区开展对口支援合作之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和吸收国外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增强发展的资源支撑力度;另一方面,西部职业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能够满足区域产业升级和企业国际化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从而获得企业在学生实习实训、教师锻炼提升、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支持,从而为自身发展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实现更好发展。
(三)西部职业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西部地区大多位置较为偏远,社会开放度相对较低,对新信息、新理念的了解和吸收较为迟滞。在职业教育发展上,这种迟滞体现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的改革等人才培养要素没有能够及时吸收国际先进职教的经验,导致学生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国际水准的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职业成长。西部职业院校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一方面可以增进西部职业院校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交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为学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打开新的窗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享受到国际化的职业教育,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符合国际先进标准的技术技能,考取国际认可的资格证书,从而为学生的职业成长和实现人生梦想奠定坚实基础。
二、西部职业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缺乏国际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培养国际化人才必须要构建国际化专业课程。近年来,经过持续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西部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得到了大幅改进,但是相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来看,在课程设计理念和内容构成上还有较大差距。一是课程体系呈现学科性特征,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往往根据知识系统性的需要,很少依据工作任务的需要,使得课程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关联度不高。学生难以整体地、系统地建构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学生在校所学与真实岗位所需不相匹配,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1]二是课程内容未能反映产业发展的最新要求。课程内容较为陈旧,没有充分满足智能制造、“互联网+”等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未能将国际公认的先进职业标准、技术标准和工艺流程融入课程中,导致国际化人才培养缺乏科学的课程基础。
(二)缺乏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关键支撑要素。西部职业院校基本上是由中职学校和企业职工大学升格而来,办学基础薄弱,加上身处西部,对高水平国际化师资的吸引力不强,导致其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不高。一是国际化能力有待提高。总体上看,西部职业院校教师的国际学习经历不多,双语教学能力、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和国际化课程的开发能力不强。对94所高职院校的教师现状调查显示,教师出国参加会议交流、短期考察和专业进修的比例较低,分别为18.06%、41.94%和36.77%。[2]二是国际化结构有待优化。在学历上,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不高,获得国外学位的教师的比例更少。据统计,广西36所高职高专院校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仅占全部教师的8%。[3]在外籍教师数量上,由于西部职业院校处在西部边远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滞后,与国外院校沟通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在引进国外优秀师资参与人才培养上进展缓慢。总体上,我国职业院校教师中长聘外籍教师的数量很少。如2014年浙江省所有高职高专院校专任教师中,外国文教专家仅占1.1%。[4]东部发达地区尚且如此,西部职业院校的状况可想而知。
(三)缺乏国际化的实训条件
国际化的实训条件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当前,西部职业院校实训条件建设还没有很好适应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一是建设标准没有与国际先进生产标准对接,实训条件建设随意性强,没有按照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对实训条件建设的布局、架构、设备要求等进行整体规划;二是建设过程缺乏校企深度合作,国际化企业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作用没有发挥,导致实训条件脱离国际先进生产标准要求;三是实训管理不规范,精益生产、信息化管理等国际先进生产管理理念和标准,没有得到落实,对学生国际化职业素养的养成造成不利影响。
(四)缺乏国际化的管理保障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国际化的管理。当前,整体上看,西部职业院校的内部管理水平还无法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一是管理理念陈旧。学校的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教师管理等未能体现以师生为本的理念,还没有完全实现由管理控制向管理服务转变;二是管理手段落后。部分院校管理上还沿用传统落后的手段,没有充分使用国际先进的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等管理方式方法,导致管理效能低下,管理服务质量不高;三是管理制度缺失。在国际交流合作、教师学习进修、学生学分管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制度没有根据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修订或健全。
(五)缺乏国际化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实现“以文化人”。西部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往往具有较为突出的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这是西部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优势所在,但是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要求来看,目前西部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以下缺失。一是在学校设施建设上,一些学校能够凸显民族地区的建筑特色,但是还不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存在“中看不中用”的现象;二是在学校制度体系建设上,“土办法”、“土规则”的痕迹较重,没有及时融进国际通行规则,导致师生参与国际交流时遭遇障碍;三是国际交流机制不健全,学校国际交流活动开展力度太小,师生参与面窄,限制了师生国际视野的拓展和全球意识的树立。
三、西部职业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突破
(一)吸收国际先进技能标准,构建国际化专业课程体系
西部职业院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领域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参考国际先进技能标准,将其理念和框架融入本校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国际先进技能标准的本土化,为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课程支撑。西部职业院校可根据不同专业大类的特点,引入德国工商大会(AHK)、英国职业资格框架、《悉尼协议》等国际先进技能标准,与地方龙头企业合作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推进专业课程的国际化升级。如四川现代职业学院借鉴《悉尼协议》理念,本土探索制定了学校的专业顶层设计标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并依据标准重构了专业核心课程,切实推进专业教学与国际通行标准有效对接。
(二)培养与引进并举,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
西部职业院校可以通过自主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一是加强现有教师的国际化培训。一方面,在国内开办专题培训班,针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难点问题,邀请国外职教专家到校开展主题讲座和一对一指导,促进学校在岗教师梳理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国际化课程开发的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利用国家和地方留学基金或使用学校自筹经费,遴选教师到德国、英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进行短期考察和专业学习,拓展其国际视野,学习国际先进职教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二是引进国际化师资。一方面,西部职业院校应加强学校对外宣传,深入国外专业人才对学校专业建设和发展战略的了解,加大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力度,千方百计吸引国(境)外符合条件的人才到校任教。另一方面,西部职业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国家鼓励企业技术骨干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的政策,通过优化信息沟通机制和服务工作,吸引龙头企业中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三)整合校内外资源,夯实国际化实训条件
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整合校内外资源,将国际先进工作流程、岗位标准和技能培养理念融入专业实训条件建设,是西部职业院校夯实国际化实训条件的重要路径。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国际先进技能标准对学生实训教学条件建设的要求,新建和改进了一大批实训基地。机电类专业按照“小班教学、定期轮换”教学要求及AHK职业考证需要,建设跨企业培训中心,在企业内建设包括工艺教室、模拟生产加工岛、工艺开发室等项目的培训中心;汽车类专业根据中德汽车机电人才培养(SGAVE)项目要求,建设汽车维修专业实训室,与企业共建共享型跨企业培训中心———汽车“工匠学院”;工程机械类专业与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柳工-柳职院全球工程机械客户体验中心”,建立了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实训教学平台。
(四)引入先进管理模式,推进管理国际化
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职业院校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管理保障。西部职业院校可引入吸收国际先进管理模式和标准,重构管理体制机制,优化管理手段,提升管理的国际化水平。西部职业院校可与校外管理咨询机构合作,引入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等先进管理手段,以实现师生满意为目标,对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管理过程展开深入梳理,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各项管理服务质量标准,强化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有效提升管理服务效能,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优质服务。
(五)开明开放,营造国际化校园文化
西部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较为突出。如何实现地域文化与国外文化的和谐交融,从而形成既具有区域特色又彰显国际化气质的校园文化,是西部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学校可通过以下措施推进校园文化的国际化。一是推进学校物质文化的国际化。在学校建筑设计、教室装修、文化产品设计等方面,在凸显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主动融入国际化设计语言。二是推进学校制度文化的国际化。学校在制定和修订教师发展、学生管理、国际交流等相关管理制度时,将国际通行规则、做法融入学校制度,提升学校管理模式对国际交流的适应性。三是推进学校精神文化的国际化。通过选派师生出国学习考察、开设跨文化通识课程、开展主题社团活动,增进中外文化交流,拓展师生的国际视野,促进其树立开放包容的价值观念,提升其跨文化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晓敏.“冰山模型”理论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应用[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
[2]何向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6(1).
[3]周淼泉,康玉唐.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专业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1(15-16).
[4]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年度报告(2014年)[R].2015-08-07.
作者:李东航 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新型电视主持人综合素质探讨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