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策略

征文网 2020年8月2日征文范文评论602 阅读4495字

钢琴艺术在舞蹈课堂的作用

语言文字能力是通过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与他人进行双向信息传递、相互沟通的能力,是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之一,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石。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语言表达、文字能力,以及沟通协调方面的欠缺,已成为学生的通病,不能满足企业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需求,甚至影响到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大力提高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已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职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的现实冲突

(一)高职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现状调查

笔者于2018年3月针对广西某建筑类高职院校2017级学生开展了一次关于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问卷调查[1]。该调查采用等概率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个专业4个班级的学生,发放问卷195份,回收有效问卷190份。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81.1%)认为语言文字能力对个人学习、发展及未来的就业很重要,或者比较重要(见表1)。超过50%的学生对个人语言文字能力自评良好,自评不太好或者不好的比例不足10%(见表2)。但是,在对学生语文水平与能力测试中,得分情况并不令人满意。得分优秀和良好的合计比例为32.1%,不及格比例却高达32.6%。这一数据与学生的自评结果相差甚远,说明学生对自身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自我评价与实际水平相差较大。此外,调查组还通过访谈、观察等方式对该校学生进行了补充调查。调查显示,该校毕业生在语言文字应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口头表达能力不容乐观,演讲、辩论、谈判等即兴表达能力尤为欠缺。比如在进行就业的面试时常常无话可说,在公司上台讲话时常常语无伦次。二是书面写作能力欠缺,面对专业性应用文写作更显捉襟见肘。无论是在考试简答题的答题中,还是在课后作业、课程总结和报告中,常常错别字连篇,“由其”“混泥土”“承单”、“因该”等错别字屡见不鲜。用人单位反馈,学生在撰写工作总结、调查报告等专业性应用文时常出现词不达意、逻辑不清、口语和书面语使用混乱,综合概括能力明显不足。

(二)高职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的现实冲突

1.能力先天不足与后天学习动力缺失的冲突

从某种程度上说,相比本科学生,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和心智水平普遍不高,语言文字应用水平相应较低。此外,应试教育下的中学语文教育,存在重知识轻应用、重理解轻表达、重文学轻实用的误区,导致高职学生语言表达和书面写作的实际应用能力普遍“先天不足”[2]。实用主义指导下的高职教育,强调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学生基本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普遍缺乏动力。这种冲突使高职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在大学阶段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2.培养成效难以立竿见影与高职学制短的冲突

中国高职教育属于大专层次,学制为三年,以培养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以就业为导向,强调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高职教育的这一定位,高职院校普遍实行“2+1”或者“2.3+0.7”的模式,尽量增加毕业顶岗实习时间,学校的学习时间被缩短到2年左右。在有限的2年在校时间里,学校普遍把重心放在能立竿见影的专业技能培养上,抢占了以“潜移默化”为特征的语文类课程的空间。在这一办学理念的影响下,学生更愿意专注专业技能等能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的学习,而不愿在语言文字能力锻炼上下功夫[2]。

3.复杂的社会语言环境与语文教育引导缺失的冲突

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特点的现代语言环境下,QQ、微信、电话等便捷的通讯方式取代了书信交流,使得人们生活中使用书面表达的机会大大减少,直接导致了大学生书面表达能力逐渐衰退[3]。电脑的使用,键盘代替钢笔,使得大学生书写能力大为减弱,对错字的敏感度越来越低,时常“提笔忘字”。此外,由于QQ、微信交流方式的粗糙化和简单化以及网络语言流行等因素,对大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带来冲击,打破汉语构词规律和语法规则的自创新词不仅活跃在网络上,也常常出现在正式的书面表达中,被当成新的语言表达方式[4]。但是,由于高职院校语文类课程的缺乏,教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足,难以对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做出要求和正确引导,导致高职学生语言规范问题愈演愈烈。

二、高职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

(一)转变观念转变观念,明确语言文字能力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国际职业教育界关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认定,都把语言交流能力作为重要能力要素[5]。德国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关键能力”的概念,世界各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核心能力体系。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把职业核心能力概括为交流、演算、创新、自我提高等八项,称为“八项核心能力”,其中交流能力列为八大核心能力之首[6]。在学校层面,首先要改变教育观念,把语言文字能力放在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规划,从教师意识深处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

(二)建立建立“三层次、两融合、一贯通”的立体化语言文字能力培养体系

高职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必须牢牢把握高职学生的特点,贯通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建立一套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三层次、两融合、一贯通”的立体化语言文字能力培养体系。“三层次”即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及实践平台;“两融合”即与文化基础教育融合、与专业知识教育融合;“一贯通”即将语言文字能力培养贯通于高职教育的整个过程。

1.构建以语言文字核心课程为中心的三层次构建以语言文字核心课程为中心的三层次、立体化的教学体系

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是一门课、几十个课时就能够实现的,必须课内课外结合,构建以语文类必修课程为中心、选修课程为辅、第二课堂实践平台为补充的三层次、立体化的语言文字教学体系。语言文字相关课程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主阵地。然而,由于高职院校重技能轻人文情况的普遍存在,《大学语文》等高职院校语文类课程不断被边缘化、弱化,甚至被取消。必须明确语文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设置1门及以上的语文类必修课程,并确保相应的课时和学分。这1门必修课程在语言文字教学体系中应起到核心的主导作用,除完成教学大纲中明确的教学内容之外,还应在对高职学生大学阶段的语言能力培养进行全面的引导和指导。同时,开设丰富多样的语言文字类选修课程,如《应用文写作》《现代汉语》《文学欣赏》《演讲与口才》《写作基础》等。第二课堂实践平台是高职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有效拓展途径。高职教育学制短,大量专业课程都难以安排,现实中不可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安排语文类基础课程。因此,必须为学生搭建丰富的第二课堂的实践平台,充分利用主课堂之外的时间,提供更多语言表达技巧训练和实践的机会。一方面,搭建丰富的校内实践平台。通过开展校园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锻炼学生口头表达、即兴演讲能力;开展主题征文活动、文学社团、记者团等方式锻炼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还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促进语言的学习。另一方面,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顶岗实习机会,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语言沟通能力、文字撰写能力。

2.将语言文字能力在文化教育将语言文字能力在文化教育、专业教育中隐性渗透

语言文字能力的教育与文化教育、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更好地接受文化教育和专业教育,同时,文化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无形中培养语文和文字技能的过程。因此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在传统文化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中渗透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便捷而有效途径。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载体。通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古诗词书法大赛等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诵读、书写经典,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能让学生在诵读和书写经典的过程中,体会汉语的无穷魅力,在中华经典作品中领悟语言和文字的奥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讲授与语言和文字密不可分,充分利用专业教育各个环节,不断渗透语言文字应用的培养,可以“润物细无声”地实现语言文字能力的锻炼。比如,在专业课程讲授中,有意识地增加学生自学的内容比例,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专业书籍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上台总结发言的方式,实现学生口头表达技巧训练;课程结束要求针对性地撰写总结报告,提高写作能力。说、读、写等多种方式的运用,不仅可以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还能够全面锻炼语言文字能力。

3.建立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的全过程教育理念

语言文字能力的养成必须历经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不可能在几十个课时或者1门课内达成。因此,必须建立起语言文字能力培养全过程教育理念。学校层面,要将语言文字能力的养成教育写入人才培养方案,搭建全过程的教育教学体系。教师层面,要提高对语言文字能力养成教育的意识,教师授课时有意识地进行强化和引导。学生层面,有必要让学生在入学教育中就设定目标,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培养教育环节的自我意识。

(三)建立以标准化测试为基础的语言文字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

语言文字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的终端就是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统一的高职院校语言文字能力评价体系,普及汉语水平测试,不仅能进一步明确目标、考核能力,更能作为指挥棒引导学生自我培养的方向。中国目前汉语水平方面的测试主要有“PSC”“HZC”“HSK”“ZHK”4类,其中,PSC(普通话水平测试)是考察普通话的使用规范性和熟练程度的口语考试,全国范围内普及。ZHK(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是目前唯一的汉语能力国家级测试,主要测试职业汉语实际运用能力,包含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两部分,但是普及性不高,目前只在北京、辽宁、湖北等少数省份开设了考点。这两个测试项目在高校的普及,可以较为全面地测试汉语口语和文字水平,使学生获得市场认可的职业能力证书,是目前高职院校利用现有条件快速搭建语言文字能力评价体系的有效途径。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要切实转变观念,明确语言文字能力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建立三层次、两融合、一贯通的立体化语言文字能力培养体系,构建标准化的考核体系,占据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拓展第二课堂实践途径,重视文化教育、专业教育中隐性渗透,实现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的全过程教育,切实有效地强化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梁金凤.广西南宁市高职院校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状况调查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2.

[2]仲崇霞.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4(11):113.

[3]陆纯梅.广西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107.

[4]屠国平.大学生汉语言文字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76.

[5]倪娟.“核心素养时代”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7(10):94.

[6]伍学雷.论高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百家论苑,2013(15):32.

作者:唐未平 单位: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思考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