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征文网 2020年8月2日征文范文评论498 阅读4217字

大数据下档案信息服务探讨

一、独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学术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国内很多独立学院是依托母体院校办学的,但是依托的资源有限,经费投入有限,独立院校的教育条件和教育资源明显比母体学院欠缺,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及投入上更是少之又少,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整体落后于一本、二本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明显失衡。第一,独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当前,很多独立本科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培养目标非常模糊,有的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基础认知,没有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素养,有的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只看重学生的外在素质培养,而没有注重学生个人的整体素养,导致高校在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不够科学,课程偏重创新创业的外在素质的培养,忽视学生内在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达不到教育效果。第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独立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比较单一,综观独立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涉及创新创业课程的大多都是就业指导课或者职业规划系列的内容,课时一般在24-40个课时之间,而这些课程中涉及到创新创业内容的一般都只有几个课时,缺少独立、标准的创新创业课程以及完整、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群。其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融合性低,两者之间融合程度不高,彼此发展不能相辅相成,专业课中很少有与专业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再次,创新创业课程偏重理论的传输,创新创业实践实训课程少,学生缺乏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其四,独立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任课教师缺乏创新创业经验,缺乏企业管理的经验。大部分独立学院担任就业指导或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师在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后就来校任教,教师缺少就业和创业的经验,创新创业课效果差。第三、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程建设不到位。当前,大多数独立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都没有系统性,只有少数的理论知识课程,且都是基础认知性的课程,没有很好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其次创新创业教学课程的建设没有结合区域发展的特点、专业的特点、学生的特点等来建设和开发。再次,课程内容没有及时更新,课程没有结合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来开展,案例陈旧,教学内容宏观性较强,缺乏可操作性的创新创业实践和指导。创新创业教学课程设置应结合课程目标,提出培养学生怎么样的能力,培养怎么样素质,掌握哪些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及素养,提升个人的整体素质等问题,从全局出发,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系统、科学、全面地建设和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二、独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三大因素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建设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系统工程,在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时需要考虑以下三大因素:第一是学生因素。独立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创新创业也是一种实践能力非常强的社会活动。因此,独立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更能体现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独立院校的学生高考分数较低、理论知识整体上相对薄弱、自制能力差,但是学生家庭相对较好、独立性强、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动手实验能力强,这些大学生更具有创新创业的潜力。由此可见,独立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层次、学生的生源地分布等特点考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层次。第二是学校因素。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性质来调整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例如综合性的独立院校可开设文理具兼的创新创业模块,专业性较强的独立院校如艺术类的独立院校要相应的加入相关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同时,还要考虑学校专业群的情况和校本特色,结合学校的专业群情况和学校的资源优势、学校的特色专业等建设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引导学生结合专业技术优势和专业群商圈的发展来开设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第三是社会环境因素。独立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将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开发要与国家的创新创业政策、产业群发展、地域文化、区域发展相结合。如,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时还要纳入国家相关创新创业政策的相关知识、当代社会环境下相关产业的发展、地域文化、地理环境优势、区域经济发展等因素来开发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

三、独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目标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独立本科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其重心在于应用能力的构建和培养,注重人才培养的“通用性”和“创新性”,即培养学生在本学科中具备广泛的适用性,能胜任本学科中的相关领域而非个别岗位,并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备前瞻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社会和地方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建立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专业背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并能围绕市场、技术及专业,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实现与市场宏观环境的对接,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之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发展。

(二)制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在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上要明确课程目标。第一,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知识课程模块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激发创业意识,发散创业思维,了解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了解企业运行各个环节的管理内容知识;掌握创业的基本流程及掌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个人素质和能力。第二,创新创业教育专业知识课程模块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优势和创业机会,了解创新创业的流程,掌握创业流程的各项事务和创新创业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如何利用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相互转化,开阔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专业敏感性,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第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模块的培养目标是了解创业的流程、企业的运营模式和项目运作等,掌握创业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

四、独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构想

独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要根据整个人才培养的架构建立科学、系统的教育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所有学科专业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模块、创新创业专业课程模块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模块。

(一)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模块。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模块是基础必修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内因积极性。可开设《走进创新创业》、《新企业创立》、《企业运营管理》三门门课程,分别在第1-3学期授课,主要普及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技巧、创业知识、创业计划、创业项目、创业流程、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和创业风险等。

(二)创新创业专业课程模块。结合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入,可根据每个专业的就业方向、区域经济的发展条件,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等因素开设2门创新创业专业课,分别在4-5学期开课,主要注重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及素养的内化培养,同时普及行业标准、行业创新创业政策、学科前沿、企业管理、就业创业指导以及创新创业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建设逐步推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适合学生多样化需求的特色化、校本化创新创业课程。同时,借鉴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可在3-6学期开设《成长型企业管理和创业企业融资》、《连锁经营、授权和分销途径》、《家庭企业管理学》、《经营和税务》、《风险投资和成长资本》、《创业领域专题》等网络课程或选修课程,内容设计包括设计经营模式、分析竞争策略、营运管理、募集资金、创建新公司相关的法律和税务问题等内容。

(三)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模块。创新创业实践课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可通过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企业经营管理类培训、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培训或比赛,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开展专题训练,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促进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其次,可以按照创业活动项目和特定的活动方式,开发创业沙盘、教学游戏和教学案例库,通过现实或模拟的创业实践活动,利用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平台,利用虚拟的训练或虚拟创业公司,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触和体验创业的全部业务流程。建议创新创业实践课模块安排在第4-7学期,让学生在结合所学的专业基础上来领悟创新创业知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四)促进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地理优势、区域商圈文化特点及转业特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有机结合。例如组建有丰富管理经验的资深专家和企业管理者作为创新创业顾问,设立创新创业导师库、开设专业讲座、建立案例库。围绕平台类课程、行业类课程和嵌入式专业课程,充实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元素,通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模式改革等,将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精神塑造,融入所有课程,培养学生批判性、创新性、发散性思维和“跨界能力”。每个专业安排学分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学分认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2]梁丽红,于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路径研究———以保定学院为例,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第19卷第6期),2017.12

[3]丁波,郄婷婷.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视角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体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5):39-41.

[4]范琳.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02):24-28.

[5]余敬斌.“双创”模式下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1):74-80.

[6]北京中科创大创业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蓝皮书(2016)[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12.

[7]吴金秋.中国高校“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3.94.

作者:韦雪英 章琴 单位: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