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兰州地铁的故事”主题征文一等奖获奖作品展示

征文网 2020年7月25日文学快讯评论2,457 阅读3187字

“兰漂”由此开始

武刚

前段时间的《后浪》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一时间关于年轻人的话题成为热点,“后浪”似乎成了年轻人新的代名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青年会拥有各种各样的“代号”,有的往往同一些特定地理名词绑定在一起,如:北漂,沪漂,广漂,深漂……

有趣的是,每每提到这些“漂儿”,大多数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各大城市的年轻人挤地铁的画面,或是清早匆匆出发,抑或是夜晚缓缓归来。而在这一早一晚的奔波途中,地铁便成了他们最忠实的“陪伴者”。无论经历了一天的开心或是不快,在夜幕之下,只有穿梭于城市地下的那列快车会毫不吝啬地借给“漂儿”们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因为他们知道:乘上夜晚回家的地铁,也就意味着即将回到安全的港湾,可以放下一天的劳累,睡个好觉了。

生活在西北,似乎还没有奋斗在哪个城市的年轻人自称为“漂儿”,兰州也一直没有“兰漂”的说法。是因为工作生活的节奏还不能与北上广相提并论?还是因为缺少一个主角,大城市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角色——地铁?之前是没有答案的。不过,这一切从去年夏天发生了彻底的改变!2019年6月23日,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运营。

三天之后,在金城求学6载的我终于乘上了地铁,第一次乘地铁目的地是兰州西站。在返回的途中我发了一条朋友圈作为纪念,引来了很多已经离开兰州的同学、朋友们的羡慕与感叹。地铁通行对于这座城市,对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都产生着不小的影响。

在第一次感受了兰州地铁之后,呆在校园的我也很少出门乘坐了,直到一个月之后,我参加一项暑期实习,从城关去安宁上班,每天单程就要16公里。在地铁运营以前,131路公交车恐怕会是我的首选,但如今就不一样了。炎炎夏日,乘坐地铁不仅省时,而且更加舒适凉爽,随后我便办理了地铁卡,做好了每日与地铁相伴的准备。

2019年兰州的夏天,晴雨参半,清爽怡人。实习的前几日,地铁到了海关站,我便下了车,寻一辆共享单车继续后面的一段路程。后来发现,再往前一点的省科技馆站似乎更便利一些,下车步行数百米即可到单位,于是便以此作为了乘地铁的终点站。

随着越来越多的市民知晓了地铁运营的消息,乘客自然也就多了起来,之前冷清的部分站点逐渐也积累了人气,安宁的很多站点便是如此。奔波了一些日子,我成了地铁上的“老乘客”,每天在车厢里都能观察到,有的人应当是第一次乘兰州地铁,从他们的眼神里能看到那份惬意。而对于尚未“入海”的我,坐在地铁上常常想着:一月不长的实习工作能与兰州地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属我更加难忘的记忆了!

结束实习后,与身边同学、朋友聊起这段经历,特别是提到每天往返32公里的路程,我都把自己称作“兰漂”,尽管我还没有听别人说过这样一个词,但在我的意识中它已经存在了,并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铁的开通运营。如果说曾经的“北漂”“广漂”表达出了不少的艰辛、飘摇与失落,那么在当下,“漂儿”的含义更多则体现了奋斗、拼搏的正能量。在每个时代,青年都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群体,他们在磨砺中不断成长,不断乘风破浪,逐步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那么作为“兰漂”,无论身处什么工作岗位,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只要为兰州这座城市的发展作出一点一滴的贡献,都应感到骄傲。

地铁列车的速度也代表着城市发展的速度,它既记录着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建设这座城市,又陪伴着他们在这座城市生活,彼此相伴、不离不弃。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回家的路上,依靠在车厢,听着一首熟悉的歌,我想,这就是地铁带给每个人最直接的温暖了!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