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里有年轻作者最想拥有的感受力和思想力

征文网 2020年7月19日文学快讯评论846 阅读2082字

“过去在编辑《萌芽(新概念作文版)》时,看到年轻作者的语言缺少锤炼,缺少磨炼,缺少一种韵味,便一直在想,如何让高中生、大学生作者有一个途径进入语言的殿堂,去感受真正的文学?”作为一个拥有三十多年创作和编辑青春文学经验的作家,李其纲的日常观察最终形成了一本书的线索,他在阅读博尔赫斯的传记时看到了这样一句定义,“一切文学都是从史诗开始的。”这是一个横跨东西文明中外文学的通用定义,无论是《诗经》还是《荷马史诗》,诗歌开启了各个民族的文学史,进入文学的最佳途径,便是诗歌,于是这本解读12位西方诗人的《文学从诗歌开始》便落地生根,为年轻写作者做一次文学的导览。

置于中外文学史,12位诗人的选取颇有难度,但李其纲并不求多,在中国古典诗词已有众多鉴赏文本的当下,西方现代诗歌更需要一个通俗易进入的鉴赏文本来互观,他只想撒下一些线索,提供一些美的感受力和洞见,至于如何让中外诗歌碰撞交汇,如何提升写作者更高层次的文学性,则完全交由年轻人自己。博尔赫斯说,“每一件事物同时又是无数事物”,从12位诗人的世界出发,这些阅读线索最终会自行缠绕,教会写作者“不仅看到优美,而是如何得以让这个世界联系在一起,让熟悉的和陌生的,失去的和没有得到的,让众多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不断在分离、甚至相互没有机会遇见的珍贵之物,在你的文字里重新相遇,把过去、现在和未来勾连在一起”。这番感悟来自青年诗人、评论家张定浩,在近日由上海图书馆举办的直播活动中,他与另一位青年诗人、评论家木叶以及李其纲,尝试撒下更多诗歌的线索,探讨诗歌对年轻作者更大的意义与影响。

狄金森、波德莱尔、叶芝、里尔克、茨维塔耶娃,书中提到的诗人大部分创作的时间都在非常年轻的阶段,诗歌从来就属于年轻人,李其纲与木叶提到自己与现代诗歌产生共鸣乃至创作,都是在高中时期,他们开始在意天地之间、风雨之间、宇宙之间的所有生命变化,当内心的感受需要一个释放时,形成的语言就是诗歌。

张定浩借书中谈及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凝视”概念也回应说:“写诗的人会反复凝视一样东西,他愿意耐心地去凝视一样事物,凝视一个人,凝视一面风景,甚至凝视小小的甲虫和苍蝇,凝视它的生,凝视它的死。这样的凝视状态,对年轻写作者应该很有启发性。”诗歌能在最本源的地方去磨练一个人的感受力和敏锐的语感,这种训练将贯穿诗歌和小说等其他文体,这也是为何,他更愿意建议喜欢写作的年轻朋友应该从诗歌开始,试着去写诗,而不是急于写小说。一个缺乏语感缺乏对语言审美的写作者,往往会在现代世界词语纷繁的丛生交叉之中迷失自己的选择,这也是木叶称之为“不断变异、蒙上尘灰,被污名化或是被过誉的现象”,而此时诗歌将承担恢复词语最初光泽的功能,“写诗是一个不断擦拭、锻造,重新赋予能量的过程。”

诗歌还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撬动着小说,诗人布罗茨基在阅读普希金的《回忆》时,看到他说,“我翻阅着生平,全身颤抖。”那一刻,布罗茨基意识到是这首诗揭露的生命体验造就了俄罗斯的小说,也才有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世界。类似例子在诗歌世界并不鲜见,李其纲提到诗人里尔克诗歌里的故乡,从维也纳到巴黎再到杜伊诺,一系列的故乡书写造就了其丰富的心灵世界,而引发张定浩感触的,是博尔赫斯在不同爱情时期写下的《玫瑰》诗歌,从诗歌里的爱情母题,他读出了一种转化的力量,“好的诗人,面对一个危机,能很大程度地将其转化成自我写作的动力,他们能将这些承受在个人身上的不安、危险转化成一种营养,就像蚌类如何孕育出珍珠一样,把痛苦和哀愁最终在内心磨砺成优美的作品。”

直播活动让三位作家注意到了读者在阅读诗歌中备受困扰的问题,当各种各样的现代诗歌体于网络传播时,也让大众质疑真正的诗歌该如何定义。李其纲认为,知道诗与非诗是在严格的文学训练之中形成的一种判断力,而不是打开网站搜索一下什么叫诗,或者说某个辞典解释什么叫诗。木叶与张定浩从自身阅读经历出发,在充足的经典诗歌阅读之后,再去读那些新创作的诗会浮现自己的判断,尤其是诗歌应该传递给读者新的力量与新的美。

读者之间经常引发争议的另一个问题是西方现代诗歌翻译良莠不齐的版本,对此木叶认为:“真正的好诗,经得起各种翻译,诗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东西,无论怎么打碎,无论误译还是漏译,最后诗的精魂仍在。”换一种角度说,正因为翻译存在的局限,才应该广泛阅读诗人创作背后的故事,也是张定浩提倡的“从各个层面帮助自己去捕捉那些在翻译当中不可避免失去的东西”。正如作家歌德说诗歌就是翻译当中留下的那部分,但诗人弗罗斯特则说诗歌是翻译之后失去的东西,多样的译本并存才会构成更为完整的诗歌形象。

不仅是译本之间需要共存,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现代诗歌之间也是如此,三位作家都不约而同提醒读者,熟悉两者才更有助于让语言在碰撞、融汇、互相排斥又互相集合的过程当中,形成自己新的语感。唐诗宋词可以谱曲唱诵,茨维塔耶娃、伦纳德·科恩的现代诗也被当作歌词,中外诗歌之间汇通之处还有许多,这是无数诗歌线索中的一条,停留在三人讨论的尾声,却更像打开了灯火通明的文学入口。

李其纲、张定浩、木叶三人谈——

来源:文学报 | 郑周明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