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快
最近,许多旅游公司都兴起了“一日游”。或是一天内逛遍北京大街小巷还有长城十三陵,或是一天内尝遍草原美食感受内蒙文化,亦或是一天内走遍各大商场购买当地特产,都体现了当今旅行的方便快捷。然而,如此快速的旅行方式,真的合适吗?
【第1篇】
【传承】
说到传承,我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外公对我的教诲,这教诲对我影响颇深。
我小的时候,写完作业总是好奇的看着外公在房间中捣鼓着什么,房间中的外公不时发出得意的笑声,伴随着笑声的还有外公吟唱的“夜静弦声响碧空,官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看着客厅墙上挂着的风筝,我便知道外公又制作了一个令他得意的风筝。
记得有一次我好奇地问外公:“您都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要玩这种小孩子的玩意呢?”一听我谈到风筝,外公两眼放光,激动得像个孩子:“小子我跟你讲,可别小看风筝了,这小玩意可是大有来头呢!”:就这种玩具能有什么用呢?”“风筝早在几千年前就存在了,相传垓下之战就是韩信在风筝敷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传到楚营,瓦解了楚军士气,这下还瞧不起风筝吗?就算它现在只是玩具,但曾经它可是作战利器呢,如今还被列入了文化遗产。”“那您是怎么接触风筝呢?”外公脸上充满了激动的情绪:“我小的时候啊,战乱不断,我的父母为了让我学门手艺养活自己,就让我拜了一个做风筝的艺人为师。你还别说,我那师父还真有两下子,当时在那一片谈起做风筝没有不对他竖大拇指的。他对我很细心,倾其所有帮助我,手把手教我做风筝。”“那您的师父是个怎样的人呢?”“他非常爱风筝,把风筝当做生命,他最常挂在嘴边的就是‘风筝是咱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啊’可是…”说到这里,外公不由得黯然失色,他深深的叹了口气不再说话。
外公的话不断在我脑海中浮现,我仿佛看到了几个孩子拿着风筝,风筝借着风势越飞越高,诗人就是见此情景有感而发写出“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吧。看着面前的外公,我似乎明白了他的坚持。
“外公您教我做风筝吧。”只见外公喜出望外,激动的准备出多年不用的材料,搭轮廓,贴封面,上色等过程,外公手把手的教我去做,制作完成后看着手中的风筝:小小的黑眼睛透出聪慧的光芒,轻盈的双翼,协调的燕尾,仿佛真的要飞出去一般。
为什么外公和他的师父都如此执着于风筝,为什么外公要把风筝传承给我,为什么风筝经久不衰。在这一刻我心中有了答案,因为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这种文化应该得以传承。
评语(37分):文章的角度真不错,同时,在扣外公的教授方面写的更加充实了,很好!但文章对他们对风筝热爱,原因分析仍太简单,不够深入,加油!
【第2篇】
上午,阳光透过窗户,落到地上,将阳台照的明亮。爷爷像往常一样,搬一把凳子,拿一块木头、一把刻刀、坐在阳台上。
木刻,是我们家的特色。最先拿起刻刀的是我的爷爷。
他总是喜欢挑个晴朗的上午,坐在阳台上刻木雕。拿着刻刀的手缓缓地在木料上游走。有时他又会停下来,捧着未完成品细细地端详一阵,再继续下刀。随着他手的一勾一划,木屑飞落,慢慢地他的脚下聚成一个小堆。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爷爷却不急不忙。而再等他站起来时,手中已然多了艘精致的小船。
“木雕木雕,关键在于一个雕字”。爷爷常跟我唠叨这句话。在他看来,要雕就雕出好的,别随随便便地刻上几笔。他说那样,是浪费。秉持着这个规则,他每回雕刻时,都极为仔细。两眼紧盯着木刀,连眨都不眨一下;手握得极为使劲,指尖也常常因此泛了白。他刻的动作很慢,却十分利落。一勾一提,绝不含糊。然而,即便如此,却也有刻坏的地方。每当这时,他便会毫不留情地把失败品扔掉。用他的话来说,几十个残次品,不如一个精品。
爷爷十分乐得教我。每当我拿着刻刀刻得时候,他总要在一旁指指点点。一会儿是“这儿拐早啦!”一会儿是“动作太拖沓啦,刻出来的轮廓不会太清晰。”渐渐的,我那颗轻狂的心开始躁动不安。而每当这时,爷爷都会严肃地提醒:“哎,这时候可别躁,木雕的时候,要静心,要耐心!”
一次,任凭他怎么提醒,我都静不下心来。而这时候,一股温暖从手上传来――爷爷握住我的手。刹那间,心头的躁热消失的无影无踪,手也在爷爷的引领下,流利地在木头上游走起来。一大一小两只手,在木料上勾勒出船身的轮廓,刻画出蓬,一扇扇窗......完工后,爷爷叹了口气:“做什么事,都得静下心来,宁静方能致远啊!”这一句化,像石头一样投进了我的心海,激荡起阵阵涟漪。
每当我看见书桌上摆动的那一条小船,嘴角就会微露笑意。是的,它是我和爷爷共同的努力,是我对于这门技艺的传承。终有一天,那双手将在也拿不起刻刀,而到那时,“木雕”就落在了我的肩头,就由我来把它传承下去。而我所传承的,也不仅仅是这一门古老的技艺,还有爷爷的“宁静致远”的人生态度。
我坚信,我会把它传承下去。
评语:文章写的不错,能把爷爷的”传“写充分,很好。但在写他的”传“时,可以从几个侧面来写,尽量写出层次,情 节上应有变化,加油!
【第3篇】
每个男孩都有好动的天性,我也毫不例外,只是因为她的出现,将我这天性颠覆。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的我,好似一台制造垃圾的机器,家里到处是我的杰作,其中撕报纸是我最大的爱好,把家里搞的越乱,我的心里越是舒坦。
父母由于工作的原因没有时间照顾我,这越发让我任性,为此,父母特意从老家请来了姥姥来照顾我的生活,确切的说是为了来调教我。姥姥刚来时,我已准备好给她来个下马威,我如往常一样把报纸撕的到处都是,我想看姥姥边发怒边收拾的样子,可我的姥姥不但不怒,更是不捡,反而以不带我出门为由要挟我,要求我来收拾,没办法,为了快快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我却满肚怒气一片片的把报纸拾起来扔进了垃圾桶。而在一旁的姥姥也没有闲着,对我们家进行了彻底的清洁,看她那双饱经风霜的手在桌子柜子上灵活地翻舞,不大的功夫,每个房间整洁明亮,物品摆放地整齐有序,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环境当中,顿时觉得心里都亮了。之后的几天,我都缠着要姥姥教我如何才能把屋子收拾的如此整齐,姥姥把我领进我的屋子,一杯冒着热气的清茶端在手中,不时地抿上两口,像一位严师,她对我讲到:“收拾房间主要的是要把物品分类,让你觉得东西放在什么位置更为得心应手……”。我耐心地应答着,一个经我手收拾之后干净整齐的房间已在我的脑海中呈现。可当我开始要动手收拾的时候,却因为把所有东西都倒出来而不好分类而陷入困境,姥姥用慈祥的眼神看着我,温情地说:“不管遇着什么困难,心都不能急,要耐住性子一件件认真的做。”姥姥和蔼的笑容一直如烙印般在我脑海深处留下。按照姥姥的指点,我一件件地分类处理,心里还不时默念着,这是学习用品,要放在书桌旁,这是睡前故事,要放在床头柜上,姥姥坐在旁边的椅子上,透过老花镜五彩的镜片,深邃的眼睛已然眯成了一条缝。渐渐的,我由家里制造垃圾的机器变成了收拾家里的一把好手。
每每和姥姥谈起童年的趣事,我们都会捧腹大笑,而姥姥传承给我的遇事不乱,做事井井有条的优良习惯,将是我一生的受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地体会到父母的不易,更明白家应是每一个成员共同维护的,家里任意的一个角落里都有我的一份责任。从而,班级,学校,社会都应由一个个其中的成员共同维护,共同承担责任。
评语:(36分)文章能抓住姥姥的“传授”来写,有进步,同时,对自己的转变描写也很好。但文章对她为何这样做,缺少深入分析,叙事中的详略也应处理好,不宜处处皆详写,加油!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