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文学交流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急,要让交流的作品经得起时间检验。”
在莫斯科大学访学的西南大学俄语国家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主任、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理事谢周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他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潜移默化,短期内难以衡量。做好中俄文学交流是一项有利于中俄长期友好的工作,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谢周此前翻译出版过契诃夫、托尔斯泰等俄罗斯文学巨匠的著作,也翻译过安德烈·谢尔盖耶夫、安德烈·安季平等现当代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在过去十几年中多次赴俄与俄文学界、翻译界进行交流,对中俄文学交流现状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他认为,中俄两国人文交流历史悠久,两国文化在对方国家都有一定影响力,“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由于其在俄罗斯思想文化领域的独特地位,以及苏联对新中国的影响,被中国读者接受的程度更高”。
谢周说,中国读者现今阅读的仍以19世纪俄罗斯文学黄金时期一些巨匠的作品为主,如普希金、莱蒙托夫的诗歌,《死魂灵》《父与子》《战争与和平》《罪与罚》等小说;20世纪的作品中,有《静静的顿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苏联经典作品以及布尔加科夫、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等在“解冻”和“回归”文学浪潮中得到广泛认可的作家作品。对于中国文学作品,俄罗斯读者更熟悉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老残游记》等清代作品;近现代到当代,鲁迅、郭沫若、老舍、王蒙、莫言等人的作品在俄罗斯知名度较高。
谢周指出,总体来讲,俄罗斯文学对中国的影响要大于中国文学对俄罗斯的影响;而且,两国人民互相阅读的多是“过去”的经典作品,两国当代作品被对方接受的程度并不高,很多在各自国家相当有名的当代作家在对方国家里的读者圈子都不大。
谢周认为,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与国际环境、时代发展、两国文学自身特点以及读者兴趣转移等都有关系。“要促进中俄文学交流,最关键因素就是人。”谢周说,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翻译,文学翻译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是与作者、与潜在读者乃至与前辈译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只有精通两国语言、具有较高文学造诣并能潜心用功的人才能做好这项工作。要培养出这样的人,必须加强中俄两国语言文学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既要讲数量,也要讲质量;有了数量保证,才能从中进一步培养出有水平、有兴趣从事中俄文学交流的人”。
谈及中俄文学交流中潜在的商业机会,谢周显得信心满满。他说,6月6日俄罗斯举行了“红场”图书节,尽管在疫情之下,仍然有大批民众前往购买图书。从这个小例子就不难看出,俄罗斯是一个有着全民阅读习惯的国家。实际上,俄罗斯图书市场每年都出版大量的外国翻译文学作品,中国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在俄市场的潜力很大。同样,随着中俄两国交流的加深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俄罗斯文学作品也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市场。
做好中俄文学交流,对于两国的互相理解和民心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中俄世代友好合作的精神文化基础。谢周强调,文学翻译和文学交流工作不能急于一时,“一部上乘的优良之作,远胜百部粗制滥造的速成品”,因此要遵循文学传播、文学阅读、文学影响自身的规律,慢慢打磨出精品,要经得起读者、市场和时间的检验。中新社记者 王修君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