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中秋_经典散文_.

                        故乡的中秋
                            王清铭

       农历八月是桂月,到处桂花飘香。我故乡的中秋则是在兴化桂圆的清甜滋味中到来的。
       故乡的中秋在方言中叫“做秋”、“栽秋”或“知秋”,做秋的叫法与莆仙人把过年叫成“做岁”相似,体现他们对中秋节的敬重认真。栽秋,中秋是用来栽种的,犹如种花生、地瓜一样,这农耕时代留下的方言,体现了莆仙人勤劳和对生活的态度。“知秋”这一词应该来自孔子的“一叶而知秋”,莆田被誉为“海滨邹鲁”,土壤贫瘠,却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这样文艺的叫法有它的文化根底。孔子从一片叶子的飘零推知季节变化,秋天已经到来。孔子的话中含有一丝逝者如斯夫的时光流逝的喟叹,我故乡人当然也会感慨岁月飞逝,但他们还想到秋天到了,父母就老了,尽孝要及早。
      我这样的看法并不牵强附会。在莆仙,有“送秋”习俗。这送秋,不是自哀自怜的文人式送别秋天的感伤,而是莆仙出嫁了的女儿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回娘家送礼物。我曾这样说故乡的节日习俗,七月半,空中走满人;八月半,地上忙走人。七月半,是中元节,故乡人要焚香接逝去的祖先回家“住”几天;八月半,也就是中秋节,节前几天,路上有很多出嫁的女子挑着红盘,忙着回娘家看望父母,红盘里装的就是给父母的礼物。
      红盘是一种用藤条和竹篾变成的有盖子的篮子或盘子,髹漆成红色。红盘里放置要送的礼品,本地人就叫“办盘”。出嫁的女子两个节日要办盘,一是父母做寿(本地人叫“做十”),再就是中秋节送秋。送秋的红盘视女儿的经济情况而定,可多可少,多的两担共八个红盘,少的两个红盘。送的礼物可多可少,但兴化米粉和猪脚(即猪腿)必不可少。兴化米粉白如银细如发,绑好的米粉又像鹤发童颜的老人捋的长须,中秋送米粉,寓含祝愿父母长命百岁之意;中医讲究以形补形,送猪脚是祝愿父母身体健康、手脚灵便。莆田有句俗话“生女儿吃猪脚”,出嫁的女儿“送秋”时给父母送大猪蹄,是表达铭记和感谢父母的生育养育之恩。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但在莆仙,这些“覆水”可以回收。以前其他地方多少有点重男轻女,莆仙的父母以生养女儿,做寿和送秋时女儿送的红盘而自豪。莆仙女人出嫁后,赡养父母的责任主要在送秋时体现出来,中国的孝道文化也在中秋等节日中得以强化。刚出嫁的女儿第一次送秋仪式特别隆重,送秋的礼物除了米粉、猪脚等,还有衣服、鞋子、袜子、围巾等给父母过冬用的生活用品,娘家人要请来整个家族的人,把女儿带来的礼物一一展示出来,犹如展示女儿对父母的孝心。我以为这是“知秋”的另一层含义:父母年老了,进入生命的秋天了,要懂得孝顺;还有就是秋天到了,要给父母准备冬衣冬鞋等。以前交通不便,回娘家一般都是走路,女儿送秋的礼物越多,肩上担子的重量越沉,但无论多累,红盘都要由出嫁的女儿挑回娘家,别人不能代替。
      “做秋”,就是在女儿们送秋这天,娘家人用她们送秋的礼物做一桌“团圆饭”。一家人(有时也请亲戚)围在一起,做美食,共叙天伦之乐。女儿送秋,娘家做秋,其乐融融。收了女儿的礼物后,娘家父母要礼尚往来,回盘。除了用蓼花和麻筒压盘,娘家人一般要制作印糕。将大米和糯米捣碎,拌和白糖,用印模拓印成各种形状,放蒸笼蒸熟,这就是著名的地方小吃“印糕”(也叫白糕)。女儿们送的猪脚一般只割下一点,其他的让女儿带回去,这样做的意思是“常来常往”。我以为,还有一种意思,是父母疼爱女儿,留下一些猪脚让女儿挑回,是想让女儿一家人也能够打一下牙祭。
      “做秋”还有一种含义,就是一家人过中秋节做的食物。传统的做秋食物是炒兴化米粉和豆丸汤。豆丸,也叫水龙和瑞祥,表示团圆和吉祥。在我仙游老家,吃的月饼是圆月形的大肉饼,一个大饼全家分食。这几年在莆田过中秋,食物里多了芋头。芋头,莆仙方言中的谐音是‘熬’,吃芋头,是指清苦的日子“熬一熬”,一年就到“头”了。故乡人的乐观旷达和坚韧于此可见一斑。故乡还有一句俗话:“吃米粉芋,有好头路。”这种食俗也包含故乡人良好的生活愿望。
       以前食品匮乏的年代,每一个节日,故乡人都会因地制宜地过成美食节。芋头是时令食物,板栗也是,做秋时乡人还会煮些板栗。在我仙游老家,母亲们还会特别制作一种叫“软粿”的食品。软粿,跟汤圆差不多,只不过是干吃,吃前准备炒熟的黄豆碾成的粉末,拌上白糖和花生碎末等,把汆好的圆子放在粉末上,用手压成圆月的形状。这也是故乡人做秋时吃的另一种月饼。现在生活好了,中秋节时食桌上多了螃蟹等时令“补秋”食物。
      曾与一位来自南日岛的朋友聊天,他说起南日岛的“听秋”习俗。听秋,也叫“听香”。以前没有手机、电话和网络,亲人出外求学、打工、做生意等,音讯不通,家里的母亲或妻子挂念他们,就在中秋夜深时在神像前烧香,然后持香出门,路上听到别人谈话后,她们就回来掷圣杯问神,以此来确认孩子或丈夫的去向和生活状况。“听秋”习俗,与其说是一种迷信活动,不如说是令人潸然泪下的爱情和亲情的颂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同一轮皎洁的圆月下,到底有多少爱情和亲情的颂歌在无声地响起?送秋、做秋、补秋、听秋、知秋……这些渐行渐远的民俗趣味,还有多少人记得呢?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