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观察之王威廉篇
刘军
小说家散文的名目时常驰骋于文学的江湖之中,细究起来,这个概念实际上很难成立。小说家为作家身份的别枝,散文则是常见的四大文体之一种,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微弱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之所以有这么个名目,概在于小说作为主要文体,使得小说家的身份得以凸显,比方说,在全国散文实力方阵之中,还有许多杰出的诗人,诸如于坚、雷平阳、庞培、王小妮、马叙等人,但文学江湖里从未传出“诗人散文”的风声。从另外的角度理解,散文的准入门槛不像其他文体那么鲜明,只要言之有文(文采),言之有物(风力、风骨或情思的真纯),具备了这两点,即可行而远之。诗人群体所拥有的诗学语言的自觉性训练,小说家处理故事与结构能力的突出,皆为其写出好的散文奠定了基础。诉诸当下,很多优秀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优秀的散文家,韩少功、迟子建、王安忆、余华、贾平凹、冯骥才等等,不胜枚举,至于张承志、李国文两位,写作重心则由小说彻底转向了散文。如今,每年出版的散文随笔年选,大概有十余种,其中部分年选所选取的年度散文随笔佳作,小说家写出的散文在数量上占据了极高的比例。当然,这是另外值得探讨和反思的问题,不在此次探讨的范围之内。
本期散文新观察迎来了80后知名小说家王威廉的作品《空中的树》,这篇文章由六个短章构成。准确而言,是由六个现实之思组成的风格相近,精神特性相似的随笔。作为一个小说家,作者主动放弃了结构、情节组织、戏剧性张力等专业之长,在散文随笔的创作中以另外的面目示人,思辨成为主要的言说方式。就散文的技术处理而言,思辨和哲思容易被混淆,两者实则区别甚大。提炼哲思往往会采取两种方式,其一为警句的直接宣示,纪伯伦《沙之沫》,泰戈尔《飞鸟集》《园丁集》,皆是这个路子;其二是通过故事加以间接地暗示,古老的寓言体,林清玄的散文,大体如此。而思辨的确立往往通过一个原点,借助理性力量和逻辑训练,剥析掉泡沫和浮华的东西,进入思维的深处,得以还原事物的真实面目或者本质所在。毫无疑问,思辨性散文在情思的感染力上有所欠缺,但在识见能力上恰好应和了散文作为智慧文体的文体特性。新世纪以来,南帆、汪民安两位学者的散文,堪称思辨散文的代表。王威廉的六个现实之思,分别对应了高楼间的树木、个人身份证、眩晕感、孩童游戏、写作的指向、个体的无力感,它们不是独特的个人经验组成,对于现代都市生活的人们来说,它们是一种普遍性的存在。比如就身份证来说,个人的存在却需要一张卡片加以证明,离开了这个卡片,我们无疑会被这个讲规则的世界所抛弃,个体将步入虚无。细细想来,这是一个多么荒谬的事实,如同存在主义宣扬的那样,我们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新闻报道里业已出现了以下这样的情况:你要证明你妈是你妈,你要证明你自己还活着。如此可笑的事实的背后则是横亘在每个现代人面前的“存在困境”,之所以有很多人尚未觉察,是因为思性还没有在个体身上萌发。文学和哲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较真”之道,尽管要遭受虚空的折磨,依然努力在“虚无”中开掘出意义、本质的命题。胡塞尔讲“诗和思以同一方式面对同一问题”,就是对“存在”展开勘探的方式,也是理解《空中的树》的关键点所在。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