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灵魂的愉悦
刘军
为幸福开出方程式的人有很多,比如上大学的时候,我曾阅读到这样的金句:幸福就是简单的生活方式加上心灵的海阔天空。当时就被震住了,不由自主地拿起笔郑重地书写在摘抄本里。大学毕业后前几年,在讲台上也曾数次对着不同年级的学生们抖落这个金句,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金句逐渐被淡化,如同作家余华打的比方一样,就像盐进入水中。被淡忘的主要原因在于思维由单向度走向复杂,比如二十年后的我,当然知道心灵上的海阔天空意味着什么,也明白海阔天空距离绝大多数人多么遥远。相较而言,简单的生活方式稍微靠谱些,毕竟还有一些人会实践之,而且,选择简单的生活方式就意味节制欲望,而这恰恰是获取幸福感的前提所在。关于欲望与痛苦与人本困境的关系,作家史铁生借助系列作品有了通透地阐释,在此不必赘言。
在对幸福的认知上,曾有一个很出名的研究。一个叫Brickman的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始,跟踪美国一批买彩票中了大奖的人,研究他们的幸福程度;他同时还跟踪了一批遭遇车祸并且终身残疾的人。在人们惯常的观念中,中大奖的人会一生幸福,残疾的人会一生痛苦。但事实上,根据这位学者的研究报告,结果显示,一段时间之后,得大奖的人的幸福程度已经和一般人的幸福程度几乎一样。而那些残疾的人,确实幸福程度要比一般人低些,但是其中距离比绝大部分人包括他们自己预测的要小得多。这也说明,即使是那些非常极端的事情——中六合彩和终身残疾,人都会适应。不是百分百地适应,但是适应程度往往比预测的要强。
幸福当然不对准概念和定义,也非量化的对象,如果把幸福包含的物质要素与精神指标具体化,按照具体数字一刀切下去,结果必然糟糕。幸福建基于心理感受,它是一种灵魂的愉悦状态,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它对应着满足感、自我认同、和谐关系与放松的心情。也正是因为其感受性,因此就需要两个附加条件的进驻,其一是平和而充实的心理情绪要保持一种稳定而持久的状态,充实之谓美,这种感觉就像大草原上的河流一样,平静而蜿蜒,多姿而荡漾;其二是感受性所带来的主观性的问题,即主观的理解力问题,对于个体来说,教育程度越高则总体的生存条件越好、发展机会越多,所以就会更多地体验幸福。
幸福程度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这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给出的“幸福方程式”的内容。其实,关于幸福感,还有一个潜台词的存在,即身体的健康是前提中的前提。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