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民米事_经典散文_.

小民米事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可算是我这辈子,到现在听的比较多的话了。大家和我一样,也深有体会。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是烧火取暖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命脉,而后就是米。吃饭,每天就是必须做的事情,没有米,就没有吃的。南方人对米饭特别有感情,没有人哪一天能离得开米。
  我的岳父八十三岁了,牙口一直很好,至今每天一斤米。家中偶尔会做些馃,吃两三个没有问题,可是他总是认为没有米饭好。中午后的三点多钟,肚子就饿了,催着岳母烧晚饭。我们常说笑话来调侃,而岳父也不忘告诉他年轻时的事情,那就是吃饭。他还说起当年他与我的父亲比吃饭的事情。
  果然,民以食为天。即使岳父不说这些,我也是感同身受。四十年前,时间算不上太久远。那个年代,人们对于吃饱饭,总是忧愁。应该和现在差不多的季节吧,春夏之交的一天傍晚,吃晚饭时,母亲跟父亲说从第二天开始,家中父亲保证一天三餐,她带着我和哥哥,三个人,每天只吃两餐。
  其时,我还不过虚岁七岁。我不会明白母亲会如此做法,从那天开始,上午我们是在九点多吃早饭,下午的四点半左右,我们吃晚饭。晚饭是吃米饭,中饭是菜稀饭。
  可能是小时候,不知道饿吧。最初的一个月,我没有感觉到什么,后来不行了,我发现头有点晕。母亲告诉我喝点水就好了,于是水成了填饱肚子的食粮。
  父亲可能是和母亲商量过的,他是每天早出晚归,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省得我找他要吃的。后来才明白这些,那是在我成年后,父亲谈起母亲的往事才说的。原来家中的米不够了,米缸里没有米了。
  父亲是教师,母亲是农村父母,我们家里是所谓的“半边户”。父亲是主要的收入者,不能饿,虽然不做农活,但当教师的父亲,是一校之长,也是日理万机。
  母亲早年下放回乡,农家活做得不顺,不过算是强壮的,还行。可是那时生产队里是大家一起出工,女人再怎么能干,一年到头分到的粮食是有限的。更何况,那时的粮食生产,产量很低。那时,我的年龄小,不谙世事,总以为家中的米缸是满的,从来就没有担心过。
  后来,我的头晕并没有改变不多少。这天母亲说我们要和隔壁的阿姨一起吃饭了,是生产队统一安排的,所谓合伙。那些日子,我并没有在意,进入暑假了,不用上学了。肚子饿的感觉要好多了,我每天很迟起床,省去了早饭,而且这个季节,我期待的枣子就要熟了。我特别的兴奋,饥饿的感觉随之而来。多年以后,我才明白人是铁,饭是刚,一顿不吃饿得慌。
  家中没有米啊。守住米缸,这是母亲告诉我的第一等大事。那年的夏天,我们几个伙伴玩游戏忘记了回家。大门敞开着,直到傍晚,我才回到家。走进家门,发现母亲搂着哥哥,一脸的铁青。
  “米缸的米没有了!”母亲的声音颤抖着。我一惊,差点坐到地上。那天,中午我没有吃饭,就站在那里。母亲没有理我,任我站着。这个处罚太厉害了,从那以后,我始终记得米缸是一个家的命根。如果做了危险的事,我们常会说“你们家的米缸里米多得吃不完,是吧?”
  后来,晚上父亲放学归来,把我拉进厨房,让我吃饱了饭。其实米缸是没有被人动过,但是那时让我明白了,米可是很重要的。
  夏天,夏天。我期待着枣子快点成熟,不过要等到熟,要到秋风起。那时,稻子收割还没有。我跟所有人一样,饥饿的感觉特别的难受。秋风起,枣满地。我的每天三餐可以保证了,枣子是的我食粮。家中有枣树,学校里有枣树,父亲不让摘,就偷着去捡风吹落的。母亲担心我,吃多了枣子,不利于消化,把枣子用篮子吊在屋顶上面。我们家的房子于是多了一道风景。
  吃饱饭,是那时最大的需求。可是亩产就那么多,我后来读书,才知道有过浮夸风,让很多人挨饿,却拼命的报粮食产量。我饿啊,我从那时起。不能挨饿,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那以后的岁月,米成了我们家最大的心事。父亲后来告诉我,为了全家的肚子问题,好不容易找朋友在外面买了一担山芋。可是挑回来的那天,几乎是惊动了全村。不知道的人以为我父亲从哪里得来这么多的粮食,父亲是一校之长,人们想到的一个词:贪。可是,那只是山芋啊。
  没有米,就吃山芋。那些年的山芋,够我吃的。父母专门跑到山里开荒种山芋,与野猪抢山芋,我跟着去挖山芋,这些往事至今记忆犹新啊。而如今,当很多的城市人,捧着烤山芋,那个兴奋时,而我却是扭头走过,我现在不吃山芋。当然还有枣子,每逢枣子上市的时节,乡下的亲戚拿来枣子,我是不去动它的。妻子多是拿来分给众邻居,我不吃枣子。这两样在我的少年时代,作为粮食,已经让我填饱了肚子。至今,我还留下了一个大的草包肚,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油水多么的好呢。
  母亲在缺粮少米的时候,永远的离开我们。一场意外的医疗事故,夺取了她的青春寿年。那以后的岁月,父亲带着我们兄弟二人生活,一直为着吃米而奔波。那时的水稻产量是很低的,家中的三个男子汉,吃米是多么的厉害。田地分到户了,父亲不可能带着我们去种田,就期待着我们的户口,能变为商品粮。于是,等待大米的到来,我们将近等了十年。这十年,我们是饥饿的十年。尽管父亲从来不让我们挨饿,可是在粮食配给的年代,一个月的食粮是有限的。
  转为城镇户口,说来是好听,大米还是不够吃的。我很多次跟随父亲去买米,那个抢着买的场面,记忆不可磨灭。我只是到了读大学,我的粮食配给有所提高,不过还只是杯水车薪。粮站的米,始终是供不应求。人们对于大米,就如甘霖。每个月的工资发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一个月的米买好,再来合计一个月的生活。
那时,粮票可是好东西。我去大学读书,父亲最着急的就是要兑换粮票,正值成年的我,饭量很大。可是,父亲没有想到,粮票没有用上排场。九十年代的初期,好像九三年开始,粮食市场放开了,再后来,我们听说,有一个人改变了稻谷的产量,一亩田不再很低,提升了很多。往后,我知道了是一个叫袁隆平的人,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
  我不再愁吃不饱了。再过十年,我成家了。我的妻子很长时间还要回家,参加农家活,我也就跟着回家。那时,我也开始认识水稻。那一刻,我真的感激这个叫袁隆平的人。这大米是越来越好吃,产量是越来越高。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填饱肚子是最大的民生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在今天的中国是感受最深的。而我,站在科技的边缘,从事教师的职业,为未来塑造更高科技的生力军,我骄傲。今日小民,米事依旧。关注百姓民生,解决了温饱问题,这是中国人民最大的自豪。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