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新观察之连亭篇
刘军
从2018年第九期开始,《广西文学》散文新观察栏目将开启对90后散文作家的系列推举之旅。回首向来之萧瑟,近三年的时光里,散文新观察计推举70后散文作家十一名,这十一位作家不仅成为各自省份的中坚人物,也进入了当下散文的主力阵容。80后散文作家则刚好为二十位,数目占多,恰是源于80后居中的位置,也因为这一写作群体在生长性与自我成型方面维持的某种均衡。从某种意义而言,无法断言这个栏目将所有的80后散文实力作者一网打尽,不过,覆盖面也足够深广,落下的作者屈指可数,重庆的吴佳骏,山东的盛文强,宁夏的刘汉斌、马慧娟,上海的叶城等,出于某种原因,未加以收容和招安,在此特地以补充声明的形式完善对80后散文群体的指认。当然,写作群体本身就处于流动性的过程中,对于以后冒尖的作者,并不排斥。
就90后散文群体而言,《西部》杂志最早进入推发的航道,从2016年开始到2018年,计三次推出90后散文专辑,以展示这一新生群体的创作成果。《作品》杂志则紧跟其后,但在系列性方面稍弱一些。如果要问及90散文群体的写作特征是什么,我的回单很简单,那就是没有。没有的原因在于现代散文奠基于精神个体性的书写,精神个体性在现代社会的差异程度尤其明显。他们中间能够说得上共有的因素,大概只有年龄的属性了,这种共相如同蛇蜕之皮,就好像在说地球是所有人类的家园一样。另外,在涉及这一群体写作水平的问题上,老实讲,业已涌现出来的十几位作者已经展现了各自的写作天赋,并具备了相当可观的写作潜力。不过,距离各自在散文写作上的完成式还有点距离,诉诸全国层面,尚无顶格之作的产生。如果在文体内部展开比较,那么,诗歌领域类的少年天才数量无疑处于独占鳌头的位置,小说和戏剧也不拒绝天才之作的发生,唯独散文这一文体,似乎和少年天才缺乏逻辑的关联。散文也依赖天赋,但依赖程度不那么高而已。真正决定散文是否趋于大品的只有两个因素,一个是阅历;一个是识见。这两个因素对于90后散文群体来说,目前看还是雷池所在。
本期散文新观察迎来了广西作者连亭的《那些花儿》。连亭成名甚早,且在写作数量上占据优势,她的写作,在去地域性、开放性等方面特性突出。这篇散文以初中半寄宿制下的学业生活为题,层层剥开懵懂初开的少年心事,阅读的启蒙,生活的艰难,他者的故事,还有自我蝉蜕的历程,被统摄在一点几线之中。一方面,每个人的成长皆是对茧的体认和挣脱的过程,另一方面,成长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皆薄如蝉翼,如同克洛德•西蒙指出的那样:“我们对于任何事情皆无十足的把握,我们始终在流动的沙滩上行走!”与成长型小说不同的是,这一篇作品纪实性因素突出,且发散性很强,比如涉及班主任老师、生物老师的简短叙述背后,皆有暗流的涌动,戏剧性倏然莅临,然后释放各自的悲喜。其间,性格是扁平的,命运则是清晰的。因此,看似沉静平实的叙述中,实则隐含着生活中的激流和凶险,固然没有相互切割,但它们始终在我们身边流淌。
刘军 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