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必须简单说说意识流的由来,"意识流"的名称是1984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首次提出来的,意识流小说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在欧美兴起的一种思潮流派,即是在创作中有意识地用意识流形式表现被压抑的意识或潜意识。本世纪初,岛国上的日本人厨川白村曾在《苦闷的象征》中借助于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意识流作过系统的阐发。
意识流写作的成绩首先在小说上,西方现代小说史上,如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福克纳等,都以成功地运用意识流而闻名于世。十九世纪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许多小说也是意识流的。笔者“刍议”的意识流散文——这是一个危险的命题,也许笔者刚刚说话的时候,已经有千万张嘴巴在吐唾沫了。“意识流”这个东西在中国文坛经过多年的挣扎,应该是被承认存在的,如果有问题,那就是阅读习惯的问题。意识流在小说里,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可以说基本上被肯定的,尽管有的人说它“已经丢盔卸甲”。
现在要说说意识流散文。在很多人眼里,散文这种文体最不适宜意识流的。连散文都可以意识流了,成何体统呢?不管成何体统,用这样的写作方法写作散文的作家已经有一竿子人了,而且才华勃勃,有的写手写了一阵子,丢弃了,有的则一直坚持者,这是勇敢者,也是牺牲者。如果要排名单的话,由于笔者阅读量限制,至少有杨永康、周晓枫、格致、房子、庄辜笑声等一批作者......
一、为什么中国现代散文要吸取意识流写法
提这个问题是很幼稚的,真正有生命力的东西是不用提倡而自然成长的,比如说民主自由平等以及博爱。意识流作品的一个 特点在于打破时空的限制,这对于按照既定的时空路线阅读的中国读者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意识流作品不会放弃个体生命体验,恰恰相反,更大程度低解放生命体验,摒弃现象的杂质,接抵达之本质。意识流可以表达物象在大脑里的存在。意识流散文写作者房子说:“它可以更靠近人类大脑对自然世界的真实而本质的反映”。当然到底摒弃了多少现象杂质,还要看作者的修为。
再者,霍金在《大设计》里也是这么说的,他不以为精神活动的意识是虚拟的,而是真实存在的,以粒子的方式,粒子以波的形式不断运动和传播。采用意识流方式写作,有利于打开生活的遮蔽。生活中,凡是亮眼未必是金子,因此需要打开这个遮蔽,进入真实的艺术内核。国人的思维趋向华丽,趋向热闹,对冷静的意识流叙述缺乏阅读的耐心,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比如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采用的则是典型的意识流手法,但是在中国遇到了冷遇,很多中国的读者难于卒读,即使是勉强读完了,也是无法领会意识流叙述的魅力,反而觉得东一榔头西一杠子摸不到头脑,会很多读者认为是一部“天书”。
世界是多元化的,多样化的存在可以互相构成比对以及互补。中国的散文虽然薪火传承了几千年,但是写作也不能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一个面孔,应该鼓励多样化写作,意识流写作正是其中利器之一。将近二十年的“新散文运动”大大地解放了中国散文,只是由于多样原因,“新散文”只是被一些评论者认为是借助于其它文体拓宽了散文的表达方式而已。国人的思维僵化,缺乏独立的内心世界。需要用意识流这样的东西冲一冲。中国几千年的士大夫散文思维模式以及近代僵化的木头一般的散文,也真的需要意识流散文给其带来一些革命性的改变。确实应该打破散文单一化格局,打破散文的优秀程度由大刊物编辑说了算,有蹩脚的理论家说了算的局面。中国散文应该融入国外优秀元素,在内外结合中找出中国散文的出路,找到给当代民族精神输入营养的渠道。
杨永康先生是多年来坚持用意识流写作并且桌有成绩的散文家。谈到意识流散文优点的时候,他说:“意识流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找到事物之间的‘秘密联系’,一旦你找到那个秘密联系,事物的面貌就彻底改观了”。他的经验是耐人寻味的,这个“秘密联系”是值得认真寻找的,或者说值得有志于散文改革的散文家终生的力量去寻找。有人说意识流是复杂的,而杨永康先生说,“实际上动手那会不允许你有任何私心杂念的,是简约的。”
文学具有抚慰心灵的作用,真正的抚慰是真实,而不是“瞒和骗”,而中国到处充满了“瞒和骗”,到处是对生活现象的误读和抽风。这个时候,需要意识流作家站出来,客观地不动声色地解读真实,既有生活的真实,亦包括心理真实。坚决拒绝“瞒和骗”,有助于民族心理成熟一些,有助于在多元化状态中找到最幸福的写作方式,找到天外有天的快感。
二、意识流散文触及的“雷区”
意识流散文难为,和中国传统散文的纪实性有关。说到散文,大多数人认为必须是作者必须亲自经历的,必须是在场的,必须......既然这样,意识流散文就很难伸展手脚。纪实性以为用文字捕捉到了一些生活现象就写到了真实,于是,就有了《长江三日》,那三天的生活是什么生活啊?就有了美化文革的散文《我们的生活向太阳》........再者,人在场,心可以不可以游离一点吗?游离多远为好?中国现在的散文理论好像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无论是意识流还是物质流,都是用人的意识写东西,所以称作意识流散文是“雷区”,是因为意识流写的是人的潜意识,“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望疯语)。这样的东西叠加到一起,对于国人向来不是黑的就是白的“两相思维:来说,简直是挑战,因此很难得到读者的青睐。再者,人的潜意识很多时候尚未成为既定的“现实”,所以,读者很难找到现场的画面,读来常常是如梦如幻。
意识流散文还会遇到“散文是否可以适度虚构”的考验,因为写既定的真实,又必须在场,展开意识流,就会被一些读者认为是虚构;认为散文一旦虚构,就没有意思了。殊不知,散文还有一个功能,就是通过务虚抵达务实。再者,因为意识流散文有着即兴性、不确定性、无规律性等特点,就会对传统散文十年磨一剑的常年构思偶尔得之的写法形成挑战。不说别的,就说散文的篇幅长短,并不适合重大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散文写长的原因并不是来自题材重大,比如一枚树叶凋零的过程,就可以被意识流散文的写手们写到几万字,这会被很多读者认为不可思议的,
意识流散文不像传统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允许一篇散文有两个主题或者多重主题。意识流散文遇到了雷区还有如何面对“真实”问题,孙本召说:“一个人活得真一点,很难,写散文,写的真一点更难。”房子说;“意识流动所承载的内容,是对事物感觉连贯和不连贯的影响的呈现,依靠头脑的反映描绘出来。我们尝试用意识流的写法,寻求的是一种真实的抵达。”人眼睛看到的现象才是真实的吗?生活的现象是否可以和生活的真实划等号呢?大多数人认为:文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异,存在着某种游离。这该怎么办呢?传统的文学理论鼓励作家进行“加工、提炼、概括”,这是误导人的理论。生活的真实可以加工提炼出”艺术真实“吗?人的头脑是加工厂吗?按照这样的理论,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能写出来吗?阿q是一个贫农,贫农是革命的主流,写了小说里那个样子的,不是污蔑吗?但是意识流可以大胆站出来(笔者无意说鲁迅是意识流作家),艺术的真实是作家对正确生活的正确的反映,文学真实不应该是生活现象的奴隶。
意识流散文的雷区还在于作者自己,一些写作者确实对意识流存在着误解,认为一旦可以意识流了,就可以海阔天空地瞎写,并不去考虑读者的审美习惯,不考虑对当代生活的担当,不考虑艺术想象是否具有正能量,所以,意识流散文在近二十年的散文实践中确实是受到了歪曲,给诋毁者造成了口实。意识流散文真的需要走自己制造的泥沼,走到“中国特色意识流散文”的正确道路上。
三、意识流散文面临的考验
意识流散文在我国文坛的遭遇是尴尬的,纸媒的杂志基本不支持意识流散文(幸好一些散文网站还在坚持)。从事意识流散文的作者人数少,学养也良莠不齐。从创作实践看,尚无有巨大影响力的作品出现,大多数的作品仍在实验之中,在摸索中,摸着石头过河。
意识流散文尚未进入理论家们视野(北京开会对格致的梦境散文进行要探讨,是一个好征兆)。一个文学流派,一种文学创作方法,能不能坚持下去,并且发扬光大?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是一篇短文可以说清的。毫无疑问,意识流散文写作在中国文坛的未来,尤其是近几年要面对诸多考验。
首要的考验是意识流散文写作者的耐力和学养提高问题。看到一篇意识流散文,觉得好奇,模仿着写一篇,别人称赞了,就接着写,受到抨击了,就打退堂鼓不干了——这是大多数尝试意识流散文方法写作的写作者的写作状态。
再者,受到散文这样的文体限制,一篇散文写得再长,也无法突破三万字。由于容纳的东西有限,很难形成“世界名著”,能引起世界关注的还是小说,或者进一步说——长篇小说。
三,许多作者对意识流散文的“意识流动”有误解。意识流散文也是有根的,不是胡思乱想,更不是个人情欲的发泄。邓迪思说“记忆和感觉具有现实性,是对生活的认识过程,是文学作品的来源。”就说到了意识流散文的担当问题,意识流虽然是心理现象,也不能脱离当下的现实生活,要对当下人们的健康心理生活负责。说到随意性写作,这实在是意识流散文发展中的一个败笔,由于一些写意识流的人,把创作当做了发泄,意识的流动庸俗不堪,使得读者更加厌烦)
四,意识流写作是一种写作方法,决不能以偏概全否定和蔑视其他写作方法。意识流写作方法要学会和现代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解构主义浑然一体。由于作者的学养不一样,会造成写作中的顾此失彼,捞起萝卜忘掉瓢的尴尬。
需要处理好意识和潜意识关系问题。一个人的意识是长期积累的,既有生活的图像,也有精神的储存,而潜意识则是偶然的,不确定性的,是导火索式的,一旦点燃了,潜意识就会发生游动,甚至喷发,但写作的最大的根基是意识而不是潜意识。意识是潜意识的母亲。没有意识的积累,潜意识的流动则有可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说到意识流散文面临的考验,还有第六,第七......考验不少,到处都有地雷。目前写意识流散文的是小众,读意识流散文的更是小众(这不是值得骄傲的)。郭芭蕉说“要是能让你的作品使那些最“俗”的被八股文污染了头脑的木头散文写作者以及工地的民工都爱不释手,那,才是真本事。”说得极好,这个过程是复杂的,既要引导和启蒙读者,又要迁就读者的阅读习惯,新散文的芭蕉说,散文要写到能让工地上的民工读的懂,并且受到有益影响才好)。散文评论家们都去赶着主旋律风头了,意识流散文的生死任凭自生自灭了。正因为这样,需要意识流散文作者们不要指望有什么救世主,要自己解放自己,自己拯救自己。且不锁意识流散文能不能构成中国散文史上的一个流派,仅仅从矫枉过正的角度说,用意识流冲一从僵化的传统散文,也是有意义的。这个过程可能会使一些作者被碰得头破血流,但是还是要往前走,因为意识流散文确实有生命力的,能写出成功的意识流散文的人,应是散文作家里的精华。
最后,按照八股文的写法该喊喊口号了:东方已经发亮,意识流散文作者们,加油,努力啊,即使是牺牲在这个艰难的路途,也是有价值的!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