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小菜场_经典散文_.

   人间烟火气,城中小菜场
   自从搬到如今这个小区后,附近没有菜场,买菜成了问题。小区周边也有卖熟食和生鲜的,但价格高、品种少,只能救急,不能算是买菜的好地方。步行十分钟,可以到达两个大超市,但我觉得那里人多、麻烦,不习惯。我还是喜欢去菜场买菜,其他菜场离的有点远,几经比较后,贝碶菜场成了我的首选。
   贝碶村在新大路附近,是个城中村,贝碶菜场也是个村级的小菜场。虽然小,但货品丰富,价格便宜。除了本地人摆摊,一半以上是外来人员。这和本区90万的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员占一半以上,很符合。这个菜场狭长,从新大路的一条口子进去,一直贯通到福泉路,中间还有两个小口子,形状像是一条带鱼。本是一条小路,在中间搭了铁皮棚后,设了摊位,因为附近居民多,交通方便,生意倒是不错。就是环境差了点,消防也不太符合要求。
   上周有一天我去买菜时,听一个卖羊肉的大姐说,这是他们在这里最后一天摆摊,明天就要搬到福泉路上的新菜场了,希望我以后还能去光顾。今天是周六,年前的最后一个休息日,下午没事,我乘公交去贝碶菜场。我以前开车去那里,但附近没地方停车,被交警贴牌一次以后,就再也不想开车去了。幸好顺路的公交车不少,坐两站路即到,不算远,但步行至少要20分钟。
   我在绍成小学站下车,沿着四明山路延伸段往里走,在福泉路的交叉口就看到了新的贝碶菜场。菜场的新门头挺漂亮,还有人在管门,旁边的扩音器在高喊:“进入菜场,请您戴好口罩,亮出绿码。”还在疫情期间,但检查并不仔细,貌似没有亮码也可以入内。我看见所有的摊位都集中在一个大的铁皮棚下,按照菜的类别分了几大块:蔬菜、海鲜、河鲜、肉摊、禽蛋等,比原来的菜场亮堂干净了不少。可能还不是买菜的高峰期,我看整个菜场里,摊主比顾客还要多。今年的白蟹价格一只居高不下,我没去询价,问了鲳鱼的价格,按照大小,从20到50元不等,并不像网上说的要一二百元一斤。那是八两以上大鲳鱼的价格,大饭店和办酒席才会采购,平民百姓吃小鲳鱼就可以了。女儿喜欢吃鲳鱼,我买了两条小的,7.2元,摊主说付7元就行了,听口音像是东北的。看着有点眼生,她说也是从老菜场搬过来的,看来以前光顾的少。微信扫码付钱时,看见旁边有卖牡蛎的,还带着壳,我随口问了下,年轻小伙说剩下的不太好剥壳了,算是六元一斤,是三门产的。本地人喜欢生吃撬开后的牡蛎肉,只蘸酱油,不需要其他的蘸料。我南北都待过,牡蛎生吃熟食都可以,就让他称上一斤,准备回家去煮着吃。在青岛读书时,我们经常这么做,先把牡蛎的外壳刷干净,其实青岛的海水碧蓝澄清,甚至只要用水冲洗一下就可以了,等水开后,把牡蛎放入锅里煮,煮开即可出锅,吃时要趁热。除了海盐,啥都不加,吃它的原味。
   在肉摊处,我终于看见了很多熟悉的面孔。卖牛肉的大妹子,听口音可能是四川或是重庆人,圆脸,大眼,性格直爽,动作利索,能很轻松地抡起沉重的大板刀。噌噌噌,一会儿工夫就把我买的牛腩切好了,大小也合适,不用说就是照着红烧的方法去切的。她家的牛肉干燥,不注水,按照牛的各个部位分别标价。她还说今天有本地的小黄牛肉,比较嫩,就是价格要比普通牛肉一斤贵了二十元。我又看到了卖羊肉的本地大姐,本地的山羊肉,还是50元一斤,并没有因为临近过年而涨价,她说搬到这里后,生意差了点。我安慰说,慢慢会好起来的,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新地址,如果能在四明山路和新大路路口设个告示牌就好了。我买了一块羊腿肉,不到一斤,够我和女儿吃上两顿的了。看到边上有体格小巧的兽肉,一问果然是兔肉,女儿说过想吃,也买了半边。大姐叮嘱说,兔肉嫩,千万不要用高压锅去煮,直接炒就可以了,炒之前最好焯下水,去去血水和腥味。
   转到蔬菜摊,又看到一个熟人,微信名是“海风”,其实老家是安徽的。问她过年回不回老家,她说不回了,女儿在这边上学,回去太麻烦,在甬过年了。我知道学校管的紧,我女儿的学校也要求每天定位打卡,离开宁波大市必须经过校长审批。她家的菜不算便宜,但质量好,女儿挑食厉害,只吃很有限的几种菜,她喜欢吃的荷兰豆,这里常年能买到。我又买了一点花菜、一个洋葱,看她新增加了葱姜蒜和香菜等品种,又买了一元钱的小葱。已经买的差不多了,家里还有其他的蔬菜,是从网上买的,价格比菜场还低。如果不是为了食材的新鲜,足不出小区,就可以解决买菜的问题了。
   在菜场,常能买到意想不到的食材。我曾在老的贝碶菜场,买到过牛头肉、羊头肉、藕带、荸荠等不常见的食材,这次带壳的牡蛎也是如此。只是走遍了整个菜场,几个卤菜店和摊位中,都不见福建的两夫妻,他家的熟食好吃。我常买他家的红烧牛腱肉、麻油鸭、鸭脖子。或是半只猪耳朵,拌上各种调料,加上芝麻和熟花生米,撒点葱花和香菜末,在锅里翻腾拌匀后,味道好极了。泡鸡爪也好吃,微辣,带酸甜口,下酒最好。自从女儿喜欢上小区附近熟食店的鸡爪后,我到他家来买的次数就少了。两夫妻是讲究人,丈夫的发型很时尚,每次看着都像是刚理过发,一只手腕上有个刺青,疫情没来前,也都戴着口罩,每次提拿、切割熟食时,都戴上塑料手套。妻子清秀挺拔,颧骨有点高,干活很麻利,生意不忙时,把手机放在架子上,开始追剧。夫妻俩可能是回老家了,也可能是另找了新的店面。
   想来年后,这个小菜场的人气会更旺,我能看到更多熟悉的脸。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