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散文形和神之间的关系(王克楠)_经典散文_.

  
  1
  说到了散文的散,有评论家在形和神之间做文章,几乎弄出了一个教条,名字叫做“形散神不散”。
  这是一个很初级的命题,散文,因为有了一个“散”字,很多人就由词兴义,把散文的特定定性为“散”,其实很荒谬的,散文真的不散,甚至可以说很凝聚。
  以讹传讹是中国人的特性之一,反映到散文上,就把一个不是定律的定律传播了几十年,至今仍被一些人传播着。中国人的思维是善于两极对立的,不是无产阶级,就是资产阶级,不是好的,就是坏的,不容许出现中间道路,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形神兼备,是一个成语,不知怎地,就被反映快的理论家拿来。当吃饭用了。
  形和神的关系问题,并没有触及散文文体的主体,居然被捧为金科玉律风光了好多年,实在是文坛的悲哀。
  会有人问,既然这个不是散文的主体,那么,什么是散文的主体呢?散文的主体依然是内容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绝不是可以能用形神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的。

  2
  散文的形和神之间的关系,更不是一个用“散”可以描述的。一说到散文,望词兴义,就会想到散,散文如果不散,就不是散文了,其实,散文的“散”是极其有限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凝聚精神来表达。
  说到散文的形和神,你可以去观察一个人,一个人极有自己的精神特质,又有自己的神态,这个人才是一个人。一个人的精神特质可以与风度神态割裂吗?显然不可以的,散文也一样的,为了说明散文的特质,把形和神分开说事,是很荒谬的。
  一个人一出生,就有了自己的形,但是神尚未建立,神是在后天的修养中形成的。
  中学时代,还有更搞笑的,语文老师教授课文的时候,用所谓的“中心思想”和“艺术特点”来对课文进行解剖,误导了一代又一代后代。有的人认为所谓的“中心思想”就是神,呵呵,学来学去,心灵的极度僵化了——中国鲜有文学大师,可能这是一个根本原因之一。
  “形散神不散”的伪理论指导下,不会有伟大的散文出现。
  神散了,一个人的躯壳还在;形散了,神就无法依托了。

  3
  实际上,不仅是散文,小说、戏剧都是有自己的神的,只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罢了。
  “形散神不散”立论的时候,是否意味着允许别的文体可以神散,可以吗?否,小说和戏剧的精气神是不可散的,一旦散了,就成了文字垃圾。
  小说这种文体,叙述的是人间百态,似乎可以拉过程,可以散了,其实,小说里的人物、事件、情节,乃至对话,一环扣着一环,也是不可以散的,更不能忘词兴义,小说小说,绝不是小时候听别人说。
  有人说,中国的散文比小说的历史长,散文最容易写好。还有人说,中国的散文是最成熟的散文,外国的散文是依附于小说(叙述类)的。其实,一种文体在一个国家相当成熟了,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再超越就难了。
  不由地就说到了“泛散文论”,许多人把通讯报道,把总结报告,把公告布告等等,凡是不好归类的文体,一律塞给了散文,这是很不公道的,也是很无能的——这些东西是生活里的实用的东西,有形而无魂,怎样能说是散文呢?

  4
  持“形散神不散”论者,既耽误了后代,又忽悠了古人。中国的古代的文学理论绝没有这个学说。更重要的,古人写散文的时候,也没有在形和神之间“对立状态”下写作,形在,神在,两者俱在也。
  一个人,一篇文字,只要用心写,神总不会散的,你想散,都散不了!反过来说,一个人没有灵魂的人,一个没有独立人格人,你即使把各种豪言壮语,把古今名言全到贴到你的散文里,那也不是散文,那也不能说明你有神了,这样的散文照样是行尸走肉。
  看到了一个怪论“神由形生”,叙述的是“神”的来源,真是来源于“形”吗?“形”真的有这样的魅力吗?写作所选取的素材真的可以决定写作的深度吗?否。
  一篇优秀的散文,不是在写出来才出现内容形式的统一的,而是在体验生活的阶段,就同时进入了作者的体验仓库里,何时可以横空出世,是要看火候,看什么时候出现了燃点,而不能这样刻画散文状态:一个人写散文的时候,一只手扯着自己的皮肤,喊着这是我的形;另一只手托着自己的心脏,喊着这是我的神。
  时至今日,可以说,“形散神不散”是伪立论,伪理论,是耽误散文发展的根源之一。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