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是诗人,我当然知道,年轻时,还读过一些他的诗,却不知道后来北岛也写散文。是前年,在一本书里看到北岛被提名诺贝尔奖,有人就向朋友借北岛的《失败之书》看,还书时,那人放下狠话:就这水平,要能拿诺奖,我把书吃了(说这话时,好象诺奖已公布了。)。
我这才知道北岛开始写散文,第一本散文集,就叫《失败之书》。就上网找,很幸运,找到了电子书,还是TXT格式,在手机里,我用耳机把这本书听完。晓峰的声音,读着北岛那些短促的语句,竟然很有味道,我听出了一个流浪者的飘泊和无奈。这是本,流浪者写流浪者的书,或者说是诗人写诗人的书,书中许多人物不是诗人,就是异见份子,不容于政府,或不受待见。北岛自己也是这样的人,就有了双重的感受,来来往往的交际,零零碎碎的叙述,几乎没有什么具体的大事,甚至没有完整的事,却写出一种特有的味道。
可能是“最好关情见面初”,我印象最深,就是第一篇《艾伦•金斯堡》,这位成名于五六十年代,美国“垮掉一代”之父,在北岛的笔下是这样出场的:“艾伦得意地对我说:“看,我这件西服五块钱,皮鞋三块,衫衣两块,领带一块,都是二手的,只有我的诗是一手的。”不知为什么,我虽然不认识艾伦,也不了解什么叫垮掉一代,更没见过艾伦,却突然感觉这个人就活生生站在眼前,没准还在向我挤眉弄眼,一面得意之色。什么都是二手的,只有我的诗是一手的,话很简单,却让人感动。感动什么,可能是在这么多二手下,突然来了个一手吧?又或者是感动诗人的自信?我想艾伦金斯堡,能给中国读者留下印象,多般不是靠他的诗,而是北岛的这篇散文,毕竟“垮掉一代”早已垮掉,就算是诗,还有多人会读?至少我就是这样认识艾伦的。
我喜欢散文,最怕记人叙事,觉得极难。这当然和个性有关,我不注意身外物,也不善观察,心里只有自己,极小关注别人,记人叙事,对我来说,是个大难题。而且,我们的传统总是教导我们,要简洁,要以洗练的笔墨,最好三言二语就把一个人物勾勒出来,代表就是《五柳先生传》。于是,我们散文传统,都崇尚简洁和短,非常讲究剪载。但北岛的散文,全然不是这个样子,每篇文章篇幅都不短,来来去去,内容都是交往过程,近似乎现场记录或全程记录,这样的处理方法,一不小心就成了流水账,白开水似的无味。奇怪的却是,北岛却把一个个人物,写得各有面目,让人印象深刻。我有时觉得,北岛虽然用的是文字,却借用了画家的大写意手法么?骤然看上去,东一笔,西一笔,人物零零散散,朦朦胧胧,逸笔草草,却是极有味道。其实北岛是贴着人物去写,看着象是“乱七八糟”,没有仔细的观察,过人敏锐和有趣的想像,根本写不出这种精彩来。大写意不就是求神似?
形散而神不散,曾是散文的圭臬,后来认为这是对散文的束缚,于是又要求形神皆神,但真正能把散文写得散的人,并不多见。试看古代散文大家的笔记,就比他们的正经文章要随意,要自由,然而多般还是有一点意,一点理在里面。或者说,我国的散文,不论多么宽广,里面还是有一个核,可以概括说就是力求形散神聚,是经过精神的梳理的提纯的,自由自在往往是意到而文不到。现在,对散文的研究有很多,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都一致认为要解放散文,有的人更说散文爱什么写都行。不是说传统散文不好,而是说散文应是无法无式,是完全自由和开放的。我国的散文传统一向是重情理而轻人事,抒情者胜,而记人者短,记人记事的文章,多般只能向史书中寻。古代文豪就算诗文双绝,奏记表序,偶情小记,偶涉记人记事,无不力求简洁,极少详尽细致的,所以我国散文鸿篇大构极小。短短几百字,实在很难仔细描一个人,详说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五柳先生,毕竟只有一个,若人人都这样写,这样的文章看似空灵却容陷于无物和空洞。一滴水里见大海,但毕竟和大海不同。
我读书不多,不知有没有人曾象北岛这样记人叙事,散、碎、杂是他给我最深的印象,我个人认为,这种写法很有特色,我们很难在北岛记人叙事的散文中,说出太具体的事例,他的魅力不在于象传统散文那样,以一二件具体事例,来刻画渲染人物,而是以诸多零碎的片段和经历,象拼积木拼拼图一样,一点点,慢慢地把一个刻画出来。我想到古人对汉诗的评语:难以句摘。北岛的文章就有这个意思,哪一段是重点?哪一段是次要?很难分清,似乎都是重点,又似乎都是次要,合在一起,却难以将之打碎打散。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原始生活不等于艺术,两者间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一时很难说清,拿来形容北岛的散文,却很适合,表面上,北岛写人,不过就是他们之间的交往过程和接触点滴,完全就是生活最真实,最直接的记录,真实而细碎,乱杂而无章,然而却有莫大的魅力和感染力,这是我在别人的散文中,极难发现到的。
在散文作家中,贾平凹以细节著称,但是贾的细节,和北岛的比,还是象已经过作者本人的艺术处理,是有点加工过了。北岛的细节,仿佛就是直接在现实生活中载取,活生生的,不雅不训,却有种别人没有的味道。所以,我觉得北岛有种把生活写成艺术的本领。驾驭文字是本领,应是作家最基本能力,驾驭生活更是一种本领,是作家更应具备的巧手。有人追求宏大叙事,现实上能有多少重大事件?多是鸡毛蒜皮,鸡零狗碎的平常日子,写重大事件固然有意义但难求,与其人为拔高,自我标榜,还不如踏踏实实写真实的生活,把鸡毛蒜皮,鸡零狗碎写出美感来,变成艺术,我认为这是北岛,最大的成功---在我看来,后者更难写,就如清水白菜,更考厨师的手艺一样,因为简单。简单而有味,不是至境,也应是大境界。难怪,据说顾彬曾说:中国好散文,北岛较突出。
有一特色,我想就是很好的散文,就值得学习,至少在我个人而言,北岛的散文有拓展意义。这段时间,也确实迷上了北岛,满世界找他的书看,到目前为止,只看过《失败之书》和《城门开》。城门开是写北岛自己在北京生活的记忆的,暂时反倒不如写他人的记人叙事,让我更喜欢。我想买本《失败之书》我想学学,怎样写人物,怎样写生活,怎样把零碎写得有滋有味。没想到在旧书网,《失败之书》蛮贵的,有点“奇物可居”的意味。失望之余,知道他还有一本叫《青灯》,一查,很意外,竟然有五块钱的,加上邮费,不过十元。才十元,我几乎没有犹豫就下了单。几天后书来了,一打开,目瞪口呆,书竟然是新的!买旧书,当然不是以古为好,省钱罢了,旧书的价钱买到新书,叫人喜出望外,有种捡到宝的窃喜。这本《青灯》只十来篇文章,无论数目和页码都比《失败之书》要少,分二辑,第一辑就是写人物的,是我极喜欢的北岛记人叙事风格,越读越喜欢,忍不住再上网找。《城门开》虽然看过,但十一块就能拥有一本,还是精装,我没法抗拒,马上就又下单。无意中,却又发现,北岛还有一本散文集叫《蓝房子》看目录,大部分和《失败之书》雷同,价值和《失 败之书》却是天上地下,四块的书价,加上七块运费,也不过十一元。十一元,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可以不要吗?又一次喜出望外,我最想要的就是《失败之书》。我的爱好和别人不同,别人不喜欢初作,但我喜欢。因为好多“初”,虽然是初,却是作者厚积薄发之作,艺术上或有清涩,感情上最为有感而发,我贵其真,我爱其感。其实这道理,有点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歇,当然,这不是绝对。
前前后后,几天时间买了北岛三本散文集,无论花费还是数量,在喜欢读书、看书、买书的人看来,实在是井蛙也不如。但对我,却有点不同寻常,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对一个作家如饥似渴想拥有他的书,印象里曾有几位,以前是汪曾祺,余光中,张中行,木心,近期是王鼎钧,高尔泰,这回是北岛。遇上心仪的作者,是让人极愉快的事。
也许人到中年,慢慢少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心态,渐渐喜欢一些朴素平实,有内容,少抒情的作品,不太喜欢纯文人的作品。不知道这个想法对不对:诗人散文优于纯散文家,而海外作家思维有别于大陆作家。
2017-9-24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