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小叙事 开阔而深远的精神追求_经典散文_.

细小叙事  开阔而深远的精神追求  
——读杨罗先散文集《太阳雨》 
认识杨罗先的时间不长。刚认识他时,我在亲戚、朋友、熟人面前一说杨罗先,他们都夸他的散文,我也客串散文,往来自然就热络了。
  杨罗先把准备结集为《太阳雨》的散文集电子版通过邮箱发给了我。细读这个集子里的近二百篇散文,我惊叹他四射般的激情,也能理解他为什么刚加盟新乡土诗派就能在短期内成为骨干力量而走红。用他自己的话说,当官的说他是作家,作家们说他是当官的,这话虽是自嘲,但也说出了他的现状,他既是县政务中心主任,同时也是作家。应该说他的主业还是当领导,作家则是副业。就质量来说杨罗先的副业不副,他写散文虽是爱好,但他的笔下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丝毫不亚于他的正业。
  现在散文概念很滥,或者说散文的外延过份宽泛,除了小说、诗歌、报告文学外都可归为散文,说得不好听,就是记几笔流水帐或者是一阵无病呻吟,都戴上一顶散文的帽子,这样的散文盛世不是真正的散文繁荣,相反有害于散文,让读者对散文失去信心。散文是文学的,审美的。尽管散文描述的事物或事件是最大限度接近真相,但好散文决不能在精神上造假,因此散文是从个人的感觉上,从灵魂里流出来的文字;散文还要有诗化的语言;散文不能缺少境界,境界是区别散文高下的重要标杆。
  杨罗先的散文应归于日记体散文。但不是一般的日记,他的散文是文学的,具有浓郁的审美情趣。其所以说是日记体散文,主要是近二百篇文字,大都在千字以内,称得上短小精悍;优美的语言,洋溢着浓浓的诗意,尤其是近二年的文字,在诗化的语言追求上,更趋成熟老练。如“湛蓝的天空,是一汪倒挂的海(《风车》)”。“母亲的炊烟,拉长了父亲的吆喝声,雄浑的牛哞,淹没了阳光里的金黄(《油菜花开》)”。杨罗先是县政务中心主任,可以想象他一天要处理多少世俗事务,不可能有大块时间放在文字上,他的现实状况,就决定了他的散文是日记体的,这也印证了文学和艺术起源于劳动之说。他的作品是劳动之余(管理也是劳动)叙劳动之事,抒劳动之感。有些文字从篇幅上看,类似于散文诗,但不是散文诗。散文和散文诗是不同的体裁,本质上不存在优劣。杨罗先那些四五百字的日记体散文,语言像散文诗一样优美,内容却是写实的,既有叙事,也有倾诉。杨罗先的那些短文更符合散文的特质,所以我说杨罗先的散文是日记体散文。
  人有故乡,其实文学也有故乡,文学的故乡是作家的生活基地。杨罗先的散文创作有两个故乡,一是他的工作地,因为工作性质,他的工作地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对他的写作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二是他的出生地。文学的故乡是作家成长的土壤,有了土壤,作家的根才能扎得下去,才能出好作品。
  杨罗先的散文没有宏大的叙事,他关心的是身边细小而又具体的生活杂事,从这些细小、卑微的事物中生出情感。文章虽小,但都是他独有的感受,是个性化的。《这一刻,我真的好想休息》记录的是一天的工作行程,但不是工作安排,在点点滴滴中写出了作者的情感,充满着审美娱悦。
  “楼下是清一色的办公室,办公室的后半截隔三差五地住了几个骑摩托车上班的老同志。作为一名初来乍到的年轻伙计,只要有机会,也常常去这些平时不轻易开门的小卧室坐一坐,有一次,我猛然发现楼下这半截房子里竟然对外开了一扇门,我惊讶地把门打开,径直走到窗户底下,只见阶基上摆着一只扫把,所有的垃圾都不翼而飞了……(《默默无语》)”。这是写“我”到一个新单位的见闻,作者不是简单地记录身边的平凡小事,他是在用心灵叙说这些小事对灵魂的冲击,让“我惭愧地低下了头”。“这种感受不象是过去反思自己错误时的那么单纯,更象我参加工作十多年来倍受关爱的心灵感触的凝聚与扩散(《默默无语》)”。
  “记得有一年人大会议前夕,有个天下第一难事需要亲自出马跑长途,归来时,夜幕已经降临,疲惫不堪的身体只想蜷缩在被子里休整休整,办公室的同事火急火燎的告诉我,定于明天召开的人大会,资料袋里正等着装我的政府工作报告。强打起精神,倒一杯浓茶,翻开人大筹备会议的党政联席会议记录本,无可奈何的坐到写字台前……我在心里想,谁叫你是一名作家呢?”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只有亦官亦文的杨罗先才有。政府工作报告,在政界是大事,而放在文学作品里,就是细小而具体的事物。
  杨罗先的散文不是就事论事的记录生活,有着开阔、深远的精神追求。这种开阔而深远的精神追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忏悔,二是爱。忏悔和爱都是发自心灵,不受外力的作用,这种不受外力左右的忏悔和爱,有着宗教般的执着和勇敢。
  《默默无语》面对那堆不翼而飞的垃圾,心灵深处的忏悔力量是十分强大的。
  又如; “当我思考人生的时候,当我提笔去写秋天的时候,我深知应该学会赞美(《秋天思绪》)。”赞美是一种比宽恕和忏悔更博大的胸怀。“我冷漠地看着灰色的天空,不敢期盼那温暖的阳光,不敢奢望那久违的笑靥。大千世界,我能原谅一切的有形与无形,却无法原谅自己的懦弱(《秋天思绪》)。”杨罗先写秋,写秋天的忧愁,笔落在愁上,但意不在愁上,而是内心深处对自己懦弱的忏悔。
  “想起百般无奈之中,在大会主席台一坐就是半天;想起无聊至极时,三五成群地乘着酒兴去卡拉0k厅狂吼;想起是否要在某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提两条拿得出手的香烟去某位要员家拜访拜访;想起那些至今仍然不怎么情愿而又不得不参加的没完没了的应酬,我怎么就不敢关起门来,一个人坐在桌子前面,去想那些该想的事情呢(《难得坐下来》)”?
  这种忏悔精神,对于手中掌握了一定权力,每天生活在部属的赞扬声中的杨罗先来说,更加难能可贵。我是相信文如其人的,文字的境界和人的境界是相等的,并非人的境界有多高,就能写出高境界的文字,但高境界的文字,必定出自高境界的作者之手。
  境界和爱是相连的,一个人的境界有多高,他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就有多深厚。对家庭的爱是人性之爱,对大自然,对生命之爱是境界之爱。杨罗先的散文篇篇都洋溢着这种境界之爱,对故乡的爱,对同事的爱,对事业的爱,对生命的爱。爱是温暖的,同时也是乐观的。
  “十七岁离开故乡,在人生的道路上摸爬滚打,故乡是我前行中永恒的动力。故乡的山山水水,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是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风景(《故乡,让我今夜抱你》)。”这些文字里无不充满着诗的意境,饱含对故乡的爱。
  《遥望故乡》里每一个文字都浸出忧虑。随着城市化的步伐,故乡离我们愈来愈远,我们对故乡的忧虑也越来越深,这种忧虑来自于城市化给故乡带来的负面作用。从对故乡的忧虑中,充分体现作者深沉的爱。
  《冬夜听雨》有一种寒冷中的温暖。冬天是最寒冷的,伴着一场冬雨,寒气更深,但作者的内心是温暖的,一场冬雨在作者的笔下有了温度,是作者内心的温度。爱让冬雨也变得暖和了。
  “尽管这一回艰难的病房之旅不知何日才是尽头,但这痛苦的冶炼不正是一种生命的升华吗?!(《病房札记》)”这是作者在生死边缘走了一遭后的感受,正是这种乐观的人生观,体现了一种博大的生命之爱。
  《新乡土诗派复兴之我见》等一批关于新乡土诗派的文字,无不表现出作者对新乡土诗歌的执着和迷恋,这种执着和迷恋是用爱来做后盾的。“还是阿丙,还是惠芳,还是那宁乡的佳酿,让新乡土诗派这一‘历史性的会见’,来得这样快,来得这样猛,来得这样兴高采烈,来得这样淋漓尽致,也来得这样意味深长。”这是《惠芳兄弟,永远的老师》里激情澎湃的文字。
  总体上说,杨罗先的散文应该分为两个阶段。愚以为这根界线划在他加盟新乡土诗派时,加盟新乡土诗派后,他的文字诗化色彩更浓了,也更加注重文字里的意境。我曾在杨罗先的微博上看到他说,他的新乡土诗歌开始井喷了,我曾向他表示了祝贺。在这篇小文里,我也预祝罗先兄弟的日记体散文更上一层楼。就罗先兄弟对文字的执着、迷恋和勤奋,也有理由相信,他还会有更多优美的、高境界的文字贡献给读者。
(发《华夏散文》2012年11期)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