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与匠人

  我时常觉得要完成一件艺术品是困难的,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充斥着艺术。各种以艺术为名的论坛、出版物、演出、用品、食品,纷纷涌现,仿佛什么都可以是艺术。除此之外,还有治理公司的艺术、做董事长的艺术、炒股的艺术等。还有一些大师,不停展现其高超的说话或指导艺术。仿佛艺术成了唾手可得之物。但在一些真正的艺术家那里,谈艺术反而成了奢侈。

 

  我最近读日本演员树木希林的自传式随笔《一切随缘》,她写道:“我喜欢‘匠人这个词。我并不是因为非常喜欢演戏才进入演艺界的,因此,我认为自己不是艺术家。只不过,演着演着就产生了责任感,最终坚持到了今天。但是,我没有什么强烈的执念。”树木希林一生出演了很多影视作品,包括她去世那年参演的获金棕榈奖的电影《小偷家族》。

 

  什么是匠人和艺术家?树木希林是这样划分的:“一部戏中会有各种各样的角色,在选服装的时候,我穿大家选剩下的衣服就可以了。我想,匠人和艺术家的区别就在于他们会不会考虑预算问题吧。”

 

  的确,有不少艺术家是不考虑预算的,他们热衷于兴建雄伟的楼宇,动用人海战术,呼风唤雨,搭建巨型平台。他们在台上扯着嗓门大喊,推出鸿篇大论,虚构幻境。他们甚至觉得自己是真理的化身,动不动搞“创新”,不按常理出牌。有人提出异议,他们便厉声斥责。

 

  匠人则小心翼翼,守规矩,讲规律。他们在乎点滴的日常和细节,从事实而不是言谈中获取真知,不轻易越雷池一步。但匠人的讲规矩,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

 

  如树木希林所说,在盖房子的时候,她曾经拜托过建筑师,如果施工过程中不小心弄错了打孔位置之类,到时候务必告诉她。她不会要求他们进行更换或是修补,她想要好好利用这种失误。说不定,这样反而会建出比原先设计更有趣的房子来。如果只是进行修补,那失误还是失误。但如果顺势利用,失误产生的价值反而会得到很好的发挥。不管在什么方面,都没有什么非如此不可的硬性规矩。但在某些艺术家那里则不一样,他们一边不断突破操作底线,一边又给艺术下绝对的定义,说这个是艺术,那个不是。

 

  这样的艺术家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断麻烦别人。树木希林说,她极其讨厌因为自己的事情而麻烦别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善后,这是作为成年人的责任。由此看来,匠人是能找到事物的共同点和共情点的,从日常生活中,抓住观众的心,可以说对人类观察至深,而一些所谓的艺术家则往往目中无人。

 

  在树木希林看来,戏剧的有趣之处,不在于演的时候,而在于演完之后人们的表情。比如有人老是掩饰自己的假发,假发掉下来那一刻似乎一切就结束了,但树木希林觉得有趣的是之后的几秒钟,“有人装作若无其事,似乎没看见,也有人显得不知所措”。她说,《小偷家族》获得金棕榈奖,是他们对各个人物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方式进行仔细观察、反复琢磨的结果。电影里每个角色都很鲜活生动。说到塑造角色,演员必须能够感受到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元素。“我只想通过我的身体去扮演一个市井中的普通人而已,必须感受到日常性。”这跟某些艺术家是大异其趣的,后者高高在上,抛弃了日常性,对底层现实中发生的事既无感知,也缺乏共情能力,变成了空中楼阁。

 

  假艺术家太多,而合格的匠人太少。要做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首先要做匠人,老老实实,画好素描,再去画那些巨大的、放在博物館里的巨作。不管电影或戏剧,抑或工业软件或芯片机床,首先都是匠人一点点打造出来的。日本人在这方面仍值得我们学习,日本大概因此成了制造强国。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