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托老所”_经典散文_.

乡村“托老所”
石广田

       某日去乡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招牌吸引了我的目光。从字面理解,我猜想它应该类似于照顾小孩子的“托儿所”吧。

       走进照料中心,几十位老年人分成几拨儿,都在高兴地干自己的事情:看电视、下象棋、玩扑克、打麻将、读书、聊天……墙上贴着一张粉红色的打印菜单,从周一到周日的早中晚餐写得明明白白。大门左手边还有一间医务室,放着听诊器、血压计等简单的器械和几样药品。看见我走近医务室,一位老先生从下象棋的人群里走过来,跟我打招呼。

       攀谈中我才知道,老先生原来是村里的医生,今年70多岁了。他把村医的位置让给了儿子,专门给照料中心的老年人宣传讲解保健知识,偶尔帮他们量血压、看些小病。老先生很兴奋,自豪地对我说:“俺这个照料中心,是全县最大的,也是最好的。你看,这里现在只有几十个老人,那是还没有到齐。到了饭点儿,人就齐了,有二百来人呢……现时社会好了,好心人也多了,县里、镇里的领导也关心我们老年人,经常来这里看我们!”

       同行的镇干部小刘接过老先生的话茬,讲得更仔细。他说,照料中心目前还是试运营,场地和设备由镇里提供,资金主要是由一些“乡贤”捐赠,老年人吃饭不要钱。为了让中心能长期良性运营下去,下一步,镇政府准备补贴一部分,也象征性地让老年人拿一点儿,就是“121”——早、晚饭各一块钱,午饭两块钱,每月一个人大概一百来块钱。

       几位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格外醒目,他们正忙着给老人们端茶倒水。小刘解释说,到中心志愿服务是有积分的,积分可以到村里的超市换购商品,年底评选“文明家庭”也算数,给中心捐款捐物也算积分。咱这家中心人比较多,据说其他村子一二十人的小中心,光捐的米面油都吃不完,根本不用买。

       走出照料中心,想起十多年前母亲的经历,不免有几分辛酸。那时父亲已经去世,我搬到了县城居住,母亲把孙女看大后非要回到村里一个人单过。她经常做一次饭吃三顿,每天都在吃剩饭,劝她也不听。她还笑着宽慰我说,想吃啥就做啥!但我依旧很难过,一个人会有什么想吃的呢?就是想吃,还不是懒得做吗?就是做了也是吃不完,连着吃几顿,再好吃的饭也厌烦。

       如今,村子里像母亲这样的老人还不少:儿女外出打工,孙子孙女送到了寄宿学校,他们一个人每天吃饭都是在应付自己。一些村子建立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正好解决他们的困难——吃上可口的饭菜,身体的健康才有了更好的保证,热热闹闹才有了生活的烟火气,那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啊!

       已发2021年1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