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卧游千古醉_经典散文_.

    他,擅诗文,工字画,懂鉴赏,喜收藏。他的山水画作,曾被“金陵八家”之首,清代大画家龚贤谓之“逸品”,文豪杜浚称之为“神品”,山水画家张恂喻之“神化”“自然”。他的《白云寨图》,书画鉴赏名家张瑶星观之,叹为“外师造化,内辟心源”之作,待观他浩浩500长卷——《江山卧游图》后,从心灵深处流淌出“千古大观”。他,名曰程正揆,明末清初著名画家、书法家和收藏家。
     程正揆,籍贯湖北孝昌,初名正葵,顺治时改名“正揆”,字端伯,号鞠陵,别号青溪道人、青溪老人、青溪旧史、惜香居士和青溪冰雪翁,曾在家乡的名山——双峰山上的双峰书院讲学两个春秋,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
    据有关资料记载,程正揆始祖自元季从湖北英山,迁居至孝感洪乐乡(祝站闵集一带)。弘治十二年,孝感程昂一家因七世同堂,家中百余人,未分家而居,朝廷特旌表为“义门程氏”。然而,随时光流转,世事沧桑,程氏一门,开枝散叶,枝繁叶茂,不得不分居他乡,程正揆祖辈,移居到风景秀美的孝昌县周巷镇,风雨二山之间的大屋村。如今,大屋村仍有程正揆的后裔,他们世代躬耕。
    明朝万历三十二(1604年),程正揆出生于官宦之家。其曾祖父程学博,系明朝嘉靖进士,由员外郎擢升为重庆知府。父亲程良孺,为崇祯时进士,曾任河南唐、涉二县知县,后复升为南京光禄寺署正,管风阳仓。幼年及青年时代的程正揆,受家庭熏陶,勤于治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诗词歌赋,金石字画,无一不通,满腹经纶,以求有朝一日,觅得仕途,不仅光耀门庭,还可报效国家。

    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程正揆乡试中举,七年后的春天,京试中了进士,同年夏天,任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翰林院编修。由于得罪了当朝的辅臣,他被调离京城外任。
    程正揆满腹才学,乱世之中,理想之光,照不进现实,他的内心是何等的焦灼和苦闷。崇祯九年、十年(1636年——1637年),为避农民起义战乱,程正揆迁居南京,安家于秦淮河青溪之上,故自号为青溪道人,隐居不仕。然不久,他受召回朝复职,崇祯十五年(1642年),程正揆升任尚宝司卿,掌管皇帝宝墨符牌印章。但好景不长,因政治风云突变,改朝换代,先李自成建“大顺”,而后便是清朝顺治,国破梦断。为了保家,为了报国,程正揆低下了读书人高贵的头,他降了清,被委任于内阁办事,后任光禄寺寺丞少卿官职。那时,他的画作,得到清朝顺治帝的赏识,出任工部右侍郎。
     然而,作为文人,在程正揆的内心深处,始终觉得身系明臣,降清有失气节,且有“投身新雨露,满眼旧江山”之感,他深深地感到羞愧和不安。而那时,满汉官员隔阂日深,其间矛盾日益激化,终于在顺治十四年(1657年),程正揆被革职还乡,他的官宦生涯终结,那一年,他五十四岁。
    程正揆心中无限失落和抑郁,又有归隐乡野之意。1658年夏天,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只见澴川遍遭水灾,农民颗粒无收。而官府毫无体恤民情,仍以苛捐杂费于民,农民苦不堪言,程正揆看在眼中,他如梦方醒,当今世道,为官又有何用?还不是“民间鱼鳖今填壑,肉尽豺狼为补疮。”他只身到秀美的风雨山,在其上建“风雨两山堂”。置身翠竹幽林,听松涛阵阵,闻鸟语花香,读书、作诗、研画,一切是那么自在、轻松和静好。他的二首诗作——《移居风雨山中》可佐证。

其一

但得名山意,何曾隔世情。
疏林助明月,响谷达秋声。
鹤迹三开径,鸟鸣欢四邻。
高楼空聚远,尽是不闲人。

其二

入山了凡事,独息理群纷。
须发难兼爱,渔樵有至文。
孤峰绝混沌,寸草薄风云。
隐隐最高处,钟声下界闻。
   大凡传统文人,理想中的乐境,无非是身处一室之内,心游万山之中。程正揆正是如此。乡居年许,他回到了南京,那里是书画名家际会之地,或访贤问友,涉足山川,或吟诗作画,不亦乐乎。此间与画家石溪交往甚深,常同床共榻,畅言不倦,世人称之为“二溪”。他们或论老庄,或鉴古画,或研或理,或合作山水之画。他们合作之作,最有名的是《双溪怡照图》。程正揆在其《惷伍禅师字卷书后》云:“程子住青溪之上,构屋三间,虚中坐客,旁置几桌,列残书数卷,随手过目,以半间供西方圣人,侧有曲巷,设榻而鼾睡。前后广数亩,种梧、竹、松、梅之属,夏可避日,冬可抵风,又植黄葵红叶数百茎,以壮秋色,客至不行迎送礼,或随便小酌,或煮茶谈笑,不及世事,优游卒岁云尔。”程正揆心中朗阔,生活自是另一番天地。
    “小隐于野,大隐于市。”程正揆革职后的快意,激励他在山水绘画艺术上的追求。暮年的他,山水绘画技艺,日渐炉火纯青。他家学渊源至深,父亲长古文词,著《茹古集》、《读书考》、《定韵楼诗集》,受知督学董其昌。“诗书传家远”,受父亲的影响,程正揆从小喜吟诗作画,他的书法,行楷师法李北海,颜真卿,其字平正中追求奇险峭绝,在萧然中体现风韵雅趣。
    程正揆学画伊始,即师从大书画家、书画鉴赏家董其昌,恭听其首倡的“南北宗”绘画之技,得其枯笔干墨之法。不仅如此,他苦心研究,从“南宗”嫡传前辈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等大师的绘画中吸取精华,着意枯劲简淡的风格,在结构上,随意顺势,自然天成,至于设色,浓施淡染,不拘一格。
    程正揆不愧为一代山水绘画宗师。从1649年,他开始作山水画,直至1676年仙逝,二十八年间,共作山水画五百多卷,统汇《江山卧游图》。篇幅之多,令人叫绝,艺术造诣之深,更使人倾倒。画作大者过丈,小者仅尺余,他的每一幅画,颇具匠心,构图布局,格局各异,变化多样,笔墨情调,造化入神。这是他的扛鼎之作。
     江山之意,无疑是天地万物集于一纸,而构建的和谐之韵律,闲情之风情。那跌宕有声的清泉,那依山傍势的屋舍,那幽深葱茏的林木,或隐映于疏林,或坐落于水滨,或隐隐约约,或深匿茫茫云水之中……那广博旷远,宁静深邃的山水画,每一幅蕴含了不同的思想,也蕴含了程正揆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生命的认知。
程正揆高超的绘艺,不仅来源他吸众家之长,更是他深究绘画理论的结果。他师古而不泥古,很多绘画理论精辟独到,如在《题文伯仁人间异境图》的跋中道:“传世之画,每于率处见老,生处见神,疏处见法,然非至炼、至熟、至整不能为也。”又如,他在《江山卧游图》题拔中说:“所谓画屈原,须有行吟泽畔,忠不忘君之意;画颜鲁公,须有刚毅直愤之意;画李白,须有飘然若仙,雄视挥洒之意。山川草木亦然……”他提倡,“画贵减,不贵繁”。程正揆在自作的山水画册跋中总结:“予作此册,笔非一时,时不一笔,或大或小,或题或缺,意到手随,工拙勿记也,其中不易古法,亦有发古人所未发,道理无穷尽,能自得师,岂惟书画然耶?”程正揆的绘画理论,深入浅出,让后人受益匪浅。
    程正揆不仅是书画家,也是古画收藏和鉴赏家,其藏品从五代到宋、元、明均有,尤其是对元代四家作品收藏为全。有云林之的《鹤林图》,梅道人的《渔家乐》,黄子久的《九峰三峁读书图》,黄公望的《秋林图》,王蒙的《紫芝山房图》,倪瓒的《松林亭子图》,藏品上皆有程正揆的题记和题跋,如“眼界尽古人神髓”或“发古人之未发”,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在中国绘画史上,程正揆浓墨重彩。他的很多作品,被博物馆收藏。如顺治九年(1652年)作的《江山卧游图》多卷及《山水图》,以及自传和绘画理论著作均藏于故宫博物馆;1658年作的《江山卧游图》(第九十幅)卷,现藏于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馆;《山居图》轴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下册;《明月仙寰图》轴藏于瑞典东方博物馆,康熙六年(1667年)至康熙八年(1667年)作的《山水册》,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在艺术的殿堂里,程正揆是一块不朽的丰碑,无论山水画,无论书法,无论收藏,无论诗文。除了画作和书法,他撰有《甲申纪事》一卷,还著有《青溪遗稿》和《读书偶然录》。他逝世后,其子程大皋将他的诗文题拔收辑编成《青溪遗稿》28卷,流传于世。现如今,为纪念这位先贤,孝昌书画院以青溪为名,县文化馆再次整理《青溪遗稿》,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将继续彪炳千秋,如火把照亮他的故土,乃至整个世界……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