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葚子好吃屁难闻,拉了粑粑见不得人!海葚子,不害羞,哩哩啦啦吃到秋,穷人吃了解饥渴,富人闻了栽跟头……每到海葚子成熟的时候,就想起这样的童谣,那些关于海葚子的童年往事历历在目,一时令人忍俊不禁。 海葚子,我不知道其它地方管它叫啥,也不知它的学名怎么称呼,我们祖祖辈辈都叫它海葚子棵,是老家常见的一种野生落叶灌木,果实就是海葚子。它没有主干,枝枝叉叉,一丛一丛的,地肥水美的地方没有,专生长于盐碱滩上,是苦海盐边少有的绿色植被。广袤的盐碱滩寸草不生,它却凭着发达的根系,枝叶繁茂,一墩一墩的密密扎扎、生生不息。可能是生存环境过于恶劣吧,它总是到了春末才开始发芽,叶片绿中泛白,看上去好像绿的有点儿勉强、或者说是有点儿惨淡,叶子类似于枸杞,小而厚,多少显得有点笨拙。初夏开花,花色多为白色或淡黄色,简简单单的五瓣小花不算美、更不显眼,虽然花期不短,却少有人关注。花谢结果,果子却十分的惊艳,球状浆果大小如红豆,色泽几变,幼果为淡绿色,先由淡绿变淡黄,再由浅黄变橙红、紫红,最后是深紫色。每到海葚子成熟的季节,泛着白碱的沟楞上,紫红色的海葚子一堆堆、一片片的,远看像朵朵彤云随风涌动,果实饱满的象要撑破了皮儿似的,一串串、一颗颗如珍珠般泛着亮光。让人见了,无不想忙不跌地掳起一把就往嘴里塞,甘甜的汁液会灌入喉咙、沁入心脾,尽管唇齿会染成难看的紫黑久不退色,这时谁还会在意美丑,那无限的惬意和畅快,就是我童年中最美好的记忆。 当年对于我们这些农村的小孩子来说,糖块、水果是逢年过节才会尝到的东西,放学后或假期,野地里寻找甜味是最大的乐趣。海葚子虽不鲜见,但它毕竟生长于离村庄很远的盐碱荒滩上,顶着烈日、冒着海风往返一遭也是非常辛苦的。很多东西往往是得来的越不易,越珍惜,海葚子就是我童年记忆里最好吃的水果,最难以忘怀的甜味。 记得那是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刚学会骑自行车,就约了三、五同伴一起骑行十几公里去东洼摘海葚子。当看见那蔚为壮观的累累果实,我们都忘记了一路的磕磕绊绊和干渴,顾不得海葚子棵的棘刺,不一会儿的功夫就摘了一大袋子,然后就是满载而归,一路的追逐嬉闹、不尽的收获的喜悦。可当我到村口时,才发现自己自行车后架上的袋子不知什么时候破了一个洞,总之,海葚子是所剩无几了。又气又恼又伤心,大哭一场,同伴们都来安慰,幸好他们的都还在,每人给我匀了点儿,也算不虚此行。孩童的忧愁来得快,去得也快,没有一顿丰盛的海葚子大餐不能解决的事儿。 海葚子最好的吃法不是生吃,它核硬、肉薄,略带酸涩和咸苦味儿,口感不算绝佳,通常是熬汤和蒸包子两种吃法。我最喜欢的是烫面饺子,海葚子洗净、沥干,拌上白糖做馅儿,包成烫面饺子,大火蒸熟。面皮软软的,咬一口汤汁四溢,不要细嚼连核一起咽,滑滑嫩嫩,口齿留香…… 吃了海葚子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放屁,而且屁特别多、特别臭!吃了海葚子,嘴唇和牙齿会染成紫色,洗、刷都难除尽。饭后上学,往往都互相检查牙齿,牙齿有紫色的同学,会被奚落。其实大家都吃,只不过谁都不愿意承认,放蔫屁、相互指责、嬉闹就成了课堂上的趣事。蔫屁没有憋住,不知谁来一个响屁,于是此起彼伏一阵子,课堂上就会乱作一团,笑声不止,老师也是无奈,因为老师的牙齿也是紫的…… 随着渤海新区的大开发,昔日的盐碱荒滩高楼迭起,野生的海葚子越来越少见了,生活水平的提高,海葚子也逐渐退出了餐桌。我最近一次吃海葚子也是几年前的事儿了,那是因为一场病——肠梗阻,住院治疗几天后,效果不佳,医生建议煮点儿海葚子水喝,说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于是,几个响屁之后顺利出院,从此我对海葚子更是刮目相看了。据主治医生说,海葚子富含维生素 A、B1、C,及果胶、游离氨基酸、蛋白质以及铁、磷、钙等多种元素。有排毒养颜、补脾益肝、强身壮肾,生津止渴、解毒止泻等功效,是一等一的好东西。恍然大悟,所以它虽有硬核,却不会伤及肠胃。 说实话,这种匍匐在盐碱地上的植物、这种甜中略带酸涩和咸苦的野果,就像我童年的记忆。那片贫瘠的土地、那段物资匮乏的岁月、那群奋发不屈的祖辈与父辈及我们、那些艰辛和幸福的滋味……尽在其中,那一捧永远无法释怀的海葚子!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